貨多就可以隨機應變處事不驚,知道怎么說就可以自由選擇采取靈活方式,把自己想表達的傳遞出去。
于是練好口語,你首先要解決肚子里要有貨的問題,然后再解決怎么說的問題?,F如今多數人集中在后部分,而忽略了前部分。個人實踐發現,前部分才是基礎。
怎么讓自己有貨?
你需要有機會能讓你大量地闡述內容,以推動你對于源的需求,同時生成強大的動力,迫使你不斷地積累。這句話有點太形式化了。換個說法,你必須不停的輸出,才能帶動你對于輸入的強烈需求。如果我每天要求你對于一個題目談論自己的看法,很快你就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少就會要去讀書了。
這也是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以輸出倒逼輸入。我現在每天讓自己寫一篇文章,強迫自己以線性的文字,整理心中各種非線性的想法。我雖然曾經想過如果所有的話題寫完了會怎么樣,但是到那個時候,我必然會用新的輸入來維持這樣一種機制的運轉。但就目前而言,我這些年英語的學習體會經歷與總結,還是可以足夠我寫很長一段時間的。還有其他領域的學習與工作經驗,可以整理總結。
現在回到問題。我先給出結論:演講與辯論是推動學習者對內容積累的有效手段,是英語口語能力成長的必經之路。
為什么說演講,而不是聊天。首先說明,這里的演講并不局限于演講比賽的那種形式,而更強調的是你在一定的時間內,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闡述,以達到某個目標的形式(例如,傳達一個觀點,說服你的老板或者客戶,與你的伙伴商量溝通)。
演講迫使你在一種相對正式的場合下組織自己的想法與語言,并且需要與聽眾形成交流。很多人懼怕演講,主要是懼怕站在臺上的那種感受。學習者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組織成小組的形式,每個人選定題目進行計時的演講。如果沒有這樣的小伙伴,那么一個人對著鏡子或者對著計算機,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也是一種可行的練習方式。
演講的另外一種形式是辯論,這里說的是英國議會制British Parliament的辯論機制,而不同于中文里的直接交互式的辯論。即對于一個題目,8個人分成4組,模擬議會的結構(有Opening Government, Opening Opposition, Closing Government, Closing Opposition),每個人有7分鐘的演講時間,圍繞題目進行觀點的闡述,或者駁斥對方的觀點,提出新的觀點。
在初玩這個辯論的時候,7分鐘時間說一個自己可能不是特別理解的話題,就像夢魘一樣,最主要是因為沒有貨。舉幾個辯題Motion作為例子,以前我玩辯論時候的Motion都忘記了,這是在網絡上找的,但是風格和當時的仍然一致。
China should provide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rural families who bear and raise daughters.
The Arab League should take the lead to achieve regime change in Lybia.
比如第一個題目,會要求你對中國的農村情況,計劃生育的政策,以及國家公共福利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第二個題目,如果你不了解利比亞的情況,那就沒法玩了。我特別記得有一次參加訓練的題目是關于聯合國是否應該向索馬里派駐軍隊,當時有隊友不知道索馬里無政府的狀態,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問題。
總結來說,英語辯論這種形式帶給學習者的震撼與進步,是非常大的,至少對我如此。以前在五道口讀書時,英語辯論協會也剛成立不長時間,鄭博師兄經常會組織大家玩這個,而且也會請一些教練來培訓。我現在特別懷念那段時間,也借此機會感謝一下鄭博師兄的指引。鄭博老師(現在已經是世界級的辯論裁判了)以非常和藹與謙遜的態度引領我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不過后面由于學術科研的繁忙,我投身到計算機的世界中了:P。另外提一點,英語辯論真的對人的提升很大,你去看全國往年各屆的什么21世紀杯的冠軍們,很多是以前一起玩這個出來的,有些冠軍的首場秀就是在校園辯論賽中嶄露頭角的,這里我就不列名字了:P。
辯論這項活動的益處在于,當你面對一個可能陌生的話題,需要連續說7分鐘,而且需要對前一名選手的觀點去反駁、承接甚至引出新的觀點時,不僅考驗“源”的積累,也考驗語言的組織。
當你演講了,當你辯論了,當你感受到你自己對知識的極度渴求后,剩下的事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你會開始選擇領域并關注,可能從你感興趣的開始。于是你會去閱讀查找這個領域的各方面的知識,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最終有的找到了答案有的沒找到。但是經歷過這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你會看到自己在“貨”這方面,終于是有進步的了。
關于怎樣快速了解一個新的領域與方向,不在本部分的討論范圍內,我會把它放在學術部分的文獻調研與綜述里寫。
二、打通語義,無節操利用翻譯與口譯強化口語能力
口語能力成長路徑從開篇到現在已經寫了一萬余字了,如果你能跟著我的思路讀到這里,至少說明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你仍然具有長思考的能力,這是一件很珍貴的財富。
接昨天說的,現在假定腦子里有很多的貨了,就像茶壺里的餃子,那問題是,我們怎么倒出來?
前面提到過,意思或者語義在大腦里是與語言無關的,我們因為成長在中文的環境,所以載體語言變成了中文。語義就像水一樣,把自己的形狀賦予了杯子的形狀,而這里漢語就是我們的杯子了。你可以看成一個語義單位對應到一個漢語的杯子。一個語義單位,可以是你想表達的一個詞組或者一個意義群或者其他基本單位。
而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其實是在原有的語義單位上,對應一個英語里的表達方式。就像一部分水A原來是可以變成杯子C的形狀,你在學了英語后,知道其也可以變成瓶子D的形狀。那我們在說英語的時候,即在用瓶子D;說漢語的時候,是在用杯子C。
現在回到問題。對于想表達的意思,而不知道怎么說的情況,采用兩種方式解決:
1. 打通各個語義之間的關聯,換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表達。
打通各個語義之間的關聯就是說,一個意思我不會說,我換一種說法,而且這種說法的表達我比較熟悉,可以用英語恰當地表達出來。
語義在我們的大腦中應該像一個社交網絡一樣,每個語義是一個節點,它們之間通過以相似性為權重的邊連接。網絡的強大之處就在于,通往一個節點的方式往往有多條路徑。如果我們在腦海中構建的語義網絡足夠發達,那我們在語言表達時候的靈活性就更強。這條方式不行可以換一個其他的嘛。
原文轉自:http://kb.cnblogs.com/page/20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