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一下流利,流利一般是我們在對于熟悉的領域會出現的狀況,即對于某個問題有思考,或者有一些材料已經胸有成竹,這樣一般會呈現出比較流利的狀態。我思考過這個現象,我認為這和我們內心的安全感有關聯。比如在面對陌生的話題或者環境時,比如一場重要的面試、一場規模盛大的演講,心中充滿不安與不確定,這時如果遇到自己熟悉的話題“正中下懷”后,內心的安全感會增加,于是我們會很歡暢地加快了腳步,仿佛內心在對自己說:“看,我還是很OK 的!”。但平穩的語速能很好的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語速的控制是一個需要通過訓練掌握的技能,這部分技能我把它歸結到下面的管道模塊應該發揮的功能。
盡管我們想表達的內容在內核生發,但是生活的經驗教訓也可能會告訴我們,一般來講,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往往會不行的。借用Daniel Kahneman 在Thinking, Fast and Slow(《快思考與慢思考》)一書提出的概念,我們作個類比,如果不考慮語言的問題(即不存在想表達意思不知道英文怎么說或者回到中文環境),我們“口無遮攔”式的表達可以認為是快思考,這是書中提到大腦的“系統1”愛干的事情:把內心迸發出所有的想法,不加任何處理,就像太陽的耀斑一樣噴灑到太空,讓你周圍的所有人都感受到這種原生的能量。
這種真實是力量,同時這也可能是傷人的,像耀斑那樣高能量但是致命的。另外一種情況,我們在說話表達前三思,通過得體、合理的組織,適配對方的實際情況,用對方易于理解的話表達出來,則一般需要費一些周折,這是書中提到的“慢思考”的問題,也是“系統2”需要做的事情。例如,給老板做匯報時,要以局外人的角度清晰地講明,工作解決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這就是寫材料要干的事情;抑或,我在寫本篇文章時,縱有千言萬語,也先通過框架與模塊搭起一個清晰的結構,以最大的努力把話講明白。兩種情況各有特點,各有其用途與威力,但是我們在以社會人的身份與環境交互的時候,第二種無疑會用到的更多一些。第一種情況在某些場合下也是很有力量的,這個就不在本文章討論的范疇內了:P。
從剛才的類比可以看到,從內核到發音,還會有一個過程,類似于一個中間的連接區域,我暫且稱之為管道模塊。在這個管道中,內核生成的東西,例如你的想法,要表達的意思,感受到的情緒,需要通過這個管道進行處理加工轉換,最終結果送給表達,從而呈現出來。所以這還是個具有計算能力的“智能管道”。而這個計算能力,就是需要我們長期不懈地訓練來習得。
我把從內核里生成,經過管道處理,并適當地表達呈現的能力,稱作叫口語能力,或者表達能力。
最后放圖。圖1中可以看到三大模塊的邏輯關系。最大的圓代表每個人感知到的世界。紅色的圓形代表內核,矩形代表口語表達,即上文提到的兩個部分。這有點像操作系統的內核模式與用戶模式:P。管道是內心與外界溝通的方式,我們需要顯式地處理內核的輸出,以保證口語表達的得體、合理、合適。如果對比我前面提出的三個問題,你會發現我重點對應到內核與口語表達模塊。那管道呢?我會在翻譯口譯部分詳細論述。圖 1口語能力要素結構示意圖
三、測一測口語:口語能力的衡量體系
經常有朋友問我,什么才算口語好?可能也有人會質疑,你自己口語怎么樣啊,在這寫啊寫,誤人子弟。
今天打算好好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回答完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出來了。
從昨天的文章看到,我定義了三個口語的要素,即內核、管道與發音表達。通俗的說,內核就是你肚子里有沒有貨;管道就是你知道怎么組織好貨,包裝好貨;發音表達就是你拿出的貨色給人看到底是什么樣子。
口語能力的高低,也即所說的口語好不好,是三個要素的綜合評判??梢赃@么說,如果給三個要素分別打1~10分代表水平,那么最終的口語能力是三個要素得分的乘積。在我的標準中,只有三個方面都平衡發展,才能算作是口語能力較為出色。同時,根據我對自己周圍一些英語學霸朋友的觀察,他們在這三個方面都有非常優秀的能力,這也是值得我去學習的。
這個評判是相對公正、客觀與理想的情況,所以你看一些全國性的演講大賽,或者口譯大賽,都會涉及到這方面的考察,比如通過即興演講、提問、模擬情境等等來看選手在各個方面的水平。同時,如果你細心觀察后會發現,到后面獲勝的人,往往就是在內核與管道方面做的更好一些的選手,他們對于棘手的問題,或者是采取了較有深度的回答,或者是以較有睿智的觀點破解了難題……因為這個時候,發音表達已經不是一個影響的主要因素了。
但是,在一般的生活工作中,與人初次接觸,第一印象仍然是不可避免會形成,而第一印象其實更大程度上受發音表達的影響。所以,從短期看,如果你的發音表達占有一定優勢,那么你可能會先聲奪人,獲得一個較好的名聲;但是如果你在內核與管道上存在短板,那么長期來說,可能你的口語能力并非會如大家初次預想的那樣。
那關于內核與管道方面的水平如何進行評判?我提出下面幾個問題,供讀者思考。
內核方面:往大了說這其實關乎于你對世界的看法,這不是一個語言問題,故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內;往小了說,你對一個社會事件、一個熱點趨勢、一個問題是否能有自己的分析與看法?哪怕這是錯誤的,但是至少你是思考過的,有邏輯鏈的。而不僅僅是引用一些看過的媒體的報道上的觀點,作為自己的觀點。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撕碎一切,把信息無孔不入地推送到你眼前的時代,連閱讀都要圖形化以減少思考,你能做到么?這些是內核的能力,看與語言無關。
管道方面:如果你需要給老板做一次匯報,關于你近期的工作。你列舉了大概有十個要點,但是又有相互交織的情況,你怎樣組織你的匯報邏輯,先說什么再說什么?篇章結構怎樣?如果給你20分鐘,說哪些內容?如果只有5分鐘說哪些內容?如果你只是在電梯里見到老板,你說哪些內容。千萬不要告訴我,答案是低下頭看微信(看我的文章除外)……這些就是管道能力,看與語言無關。
原文轉自:http://kb.cnblogs.com/page/20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