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智能、面向知識積累的需求開發過程應該是基于模型驅動的。
一、對模型的認識
關于模型驅動有兩個特征,一個是模版化,通過模板化可以將需求數據化,既為需求向軟件下游過程的知識自動傳遞提供基礎,也為需求的管理分析提供基礎;另一個是多視角,即可以從多個維度遍歷需求內容,傳統的需求生產往往只從一個維度,例如業務功能進行需求開發工作,產出物可能是全面的,但不可以稱之為模型,模型必須是立體多維度的,是可以多視角驗證的,從而實現需求成果物的可定義輸出。
二、基于崗責、表單建立捕獲模型
需求捕獲的核心是針對一個業務體系的調研,一個業務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業務工作內容、業務機構、業務崗位、業務流程。而內容、機構、流程都是通過崗位來落地的,具體的工作內容是通過表單體現的。從崗責表單兩點出發進行需求捕獲,主要內容就是基于崗責的業務過程調研和基于表單的數據調研。
三、基于流程、事件建立業務模型
業務模型的建立要理解“頂層設計”的概念,原指是指將信息系統自頂向下進行分解,后來頂層設計概念擴大為科學、工程領域,指針對行業、重大項目進行的從高端開始的總體構思,是實現遠景目標的藍圖,是現階段進行業務建模最流行的方法。
利用頂層設計思想,我們針對業務流程進行歸類分解,改變傳統按組織結構、按物進行業務梳理的模式,取而代之以“事”,即流程的業務梳理方法。
在流程梳理的同時,進行事件追蹤,業務事件是業務流程的觸發起點,沿著對業務事件的響應脈絡,可以找到所有相關的業務活動。
四、基于實體、用例、原型建立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由業務實體、用例實現、原型組成,其中用例實現定義了業務實體涉及的屬性和操作,也定義了原型的操作。
首先是表單到業務實體再到類的抽象,表單是我們可見的一份份客戶用于記錄數據的文檔。業務實體是在表單基礎上進行業務歸納或分解形成的業務概念,類是系統分析層面對業務實體的分析抽象,并與發生在業務實體上的操作進行的關聯。分析工作的基礎就是進行實體分析,從而分辨出目標系統的業務載體和服務操作。
其次是用例到用例實現的過渡,用例是針對業務問題的描述,強調以業務語言或業務解決方案詮釋業務系統,用例實現是引入信息系統后,在系統因素下,描述問題的解決過程。
第三是業務原型的實現,經過業務實體的抽象,經過用例實現的作業,我們最后以交互原型的方式將展示模型提供給客戶,交互原型著重體現經過信息系統的抽象交付給客戶的真實體驗。這些真實體驗表現在:界面、人機交互的過程(操作、級聯)、數據的定義及內容。
五、基于性能、接口建立質量模型
質量對需求而言也稱非功能性需求。
從性能角度看就是針對軟硬件環境、數據量、并發、物理要求、實施要求進行符合度分析。
從接口角度看就是針對軟硬件之間、人機之間、軟件部件內部之間進行約束性分析。
基于模型驅動,需求的開發工作應該借助于一些工具,利用工具實現需求作業、需求工作內容的分析(血統分析、影響分析、關聯性分析等等),建立相關的需求工作知識庫。
轉自: http://yuxiangdong.csai.cn/user2/53043/archives/2011/45998.html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