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員應該自動化可接受性測試,使用與開發環境一樣的編程語言來編寫可接受性測試的代碼,重用單元測試的框架,使軟件更加可測。
利用“灰盒”測試。設法弄清楚系統各模塊之間的關系,分析變更的影響,看什么是需要測試的,什么是可以不測試的。弄清楚bug,bug的表面現象是什么?產生bug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弄清楚風險,使用解決風險的測試策略,調整測試目標。
敏捷測試的挑戰之六:我們還需要bug跟蹤系統嗎?
有些人說敏捷團隊不需要跟蹤bug,只需要把發現的bug盡快修正就行了。
這種做法只適用于開發過程的測試,如果是一個完整迭代的測試,你就需要bug跟蹤系統,因為有些bug不是在這個迭代馬上修改的。
其中一個最好的質量標準是發布后逃逸的bug數量。不辛的是,這是個事后的衡量標準。
采用每個迭代后計算逃逸bug數量的方法能標識代碼的質量。
我們還可以從bug學習到很多東西:
1、 是否有些類型的bug在可接受性測試中發現的,其實是可以在單元測試就發現呢?如果是,把它加入到單元測試。
2、 我們是否能讓bug的發現過程或bug的診斷更簡單?
3、 我們是否能讓程序員不那么容易犯這種普通的錯誤?
敏捷測試的挑戰之七:回歸測試
伴隨著頻繁的迭代,我們需要頻繁地重新測試,單元測試是不足夠的。我們怎樣有效地進行用戶層面的回歸測試呢?
你不一定需要在每次的迭代都做完整的回歸測試?梢悦總迭代運行一部分的測試。需要某種程度上的用戶層次的自動化回歸測試。
敏捷測試的挑戰之七:回歸測試工具
大部分的商業測試工具在敏捷環境下都不是很好用。大部分有這些缺點:
1、 指定的語言
大部分商業測試工具會指定某種語言,例如:WinRunner(TSL)、SilkTest(4test)、Robot(Test Basic),但是一些新的工具也開始使用標準語言,例如:Astra QuickTest(VB Script),XDE Tester(Java)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