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將時間因素考慮進來;
4. 與其它技術結合。
例如,用戶線索,容量線索,基于風險的線索。典型情況下,線索測試通過“場景”來定義。所謂“場景”,就是一步一步的詳細指令序列,它描述了哪些數據要輸入哪些字段,以及要按下什么按鈕等。一般應包含:(1)該場景使用的數據描述(2)描述該場景的前提:那些動作必須在之前執行;(3)動作序列描述:如,按下“確認”按鈕,在用戶號字段內輸入456等;(4)預期結果描述;(5)與某功能有關的場景可能要跨越“幾天”時間:數據進入系統后可能今天后結果才有效,后續動作也才能執行。“場景”應當覆蓋系統所有應完成的功能。
用戶測試——模擬真實用戶的操作方式、數據
1. 確定用戶分類;
2. 確定每一類用戶要做什么、如何做以及怎樣評價;
3. 獲得真實的用戶數據,或讓真實用戶進行測試;
4. 否則,系統化地模擬真實用戶的行為(注意:不要誤以為自己就是真實用戶)。
回歸測試——對于變更及影響部分的重復測試
1. 確定哪些產品元素發生變更;
2. 確定哪些元素受到這些變更的影響;
3. 選擇測試內容,比如最近修復的錯誤,以前修復的錯誤,新代碼,敏感代碼,或所有代碼。
基于風險的測試——依據產品潛在風險的高低確定測試重點,首先發現重大錯誤
1. 分析測試環境、產品元素和質量準則以確定各種風險源;
2. 將測試集中在具有潛在高風險的領域;
3. 利用測試結果來精練風險分析結果;
4. 注意不要完全忽視低風險領域——因為風險分析結果可能是錯誤的。
聲明測試——驗證每一個與產品有關的聲明
1. 確定那些包括產品聲明(顯式的和隱式的)的參考資料;
2. 分析每一個聲明,澄清模糊的聲明;
3. 驗證每個聲明;
4. 如果是利用顯式的規格說明進行測試,保證它與產品本身保持一致。
探索式測試——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迭代和并發行為)進行測試設計和執行
1. 產品探索,發現和記錄產品目標、功能、處理的數據類型和潛在不穩定域;
2. 測試設計,確定產品操作、觀察和評估的策略;
3. 測試執行,操作產品,觀察結果,并使用這些信息形成產品應如何工作的假設;
4. 啟發式規則,利用各種指導性原則幫助決定應做什么;
5. 可評審的結果,探索式測試是一個結果導向的過程,應確保測試結果可被評審以資證明。
原文轉自:http://www.uml.org.cn/Test/20110601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