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曾經說過,很多人一生輸就輸在對新生事物的看法上,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去年,剛剛挑起賭局時,董明珠顯然是看不起雷軍的小米,對小米不屑一顧。但過去一年的銷售額數據足以讓董明珠傻眼的。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就已經憑借出色的手機銷量,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供應商,全年預計會有700億的營業收入,同比去年翻了一番。相比之下,格力在第三季度時,僅完成984億的營業收入,距離全年1400億的營收目標,相差甚遠,同比去年1200億的營業額,格力算是在原地踏步。依照此種發展趨勢,小米超越格力也就是一兩年的時間。
董明珠之余小米現在怕是到了“來不及”的階段,所以董明珠表現的有點急眼,看似狂妄不羈的大放厥詞,背后卻隱藏著數據比拼失利的焦慮和不安。 格力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空調企業,多年來,在空調生產上積累了大量的專利和技術優勢,依靠打造專業、高品質、全品類的旗艦店,形成了獨特的渠道優勢,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都有渠道鋪設,市場占有率常年穩居空調行業第一。按理說,格力的渠道優勢應該值得董明珠驕傲的,可是,僅憑借線上電商渠道布局的小米,卻在雙十一創造了15.6億的驚人成績。此時的董明珠其實有點被搞蒙了,她有點搞不懂小米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了,又害怕一兩年被小米超越,所以才轉移話題,搬出格力擁有而小米不具有,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具有的專利優勢來苛責小米。這其實是,認慫了的表現。今年雙十一,電向來倚重線下龐大專賣店體系的格力,也參加了雙十一大促,伺機在線上渠道布局,盡管董明珠不情不愿,在互聯網大趨勢面前,格力也還是做出了迎合舉措,而曾經那個狂妄自信的董明珠呢?到底來,還是被逼到了罵街撒潑的地步。
不過,退一步講,縱然董明珠在公開場合的大放厥詞,是示弱的表現,但為什么會劍指小米在專利和技術創新上的匱乏問題呢?因為在董明珠看來,小米現在市場上的成績很大一部分是耍流氓得來的,讓5年后的格力和耍流氓的小米對比,董明珠覺得并不公平,或者說有點不屑于比較。
董明珠是傳統企業的典型代表,而雷軍正是為互聯網時代下的新經濟代言的。不難看出,即使董明珠承認可能會被小米超越,但小米并不值得尊重,甚至要加以聲討苛責。在以董明珠為首的傳統企業老板看來,小米式的成功其實是貽害無窮的,其浮躁的營銷模式和平庸的產品設計,會拉低整個國產制造業的水準,盲目的放大小米式的成功效應,只會對整個國產制造業帶來負面性的情緒影響,反而與知識驅動經濟,創新驅動產品的路子上越走越遠。
此次10億豪賭,雷軍之所以不能算贏,全在于小米所引導的國產制造業成長價值觀,其實是畸形的。由于小米的高調招搖,才導致小米現在面臨的麻煩越來越多。雷軍總是在各種場合宣揚小米的全球化進程,大肆渲染銷量、占有率,營業額、粉絲量等小米普世的價值觀似乎就是讓數字狂歡,帶你裝逼帶你飛。這不,才在不久前剛剛揚言兩年內成為印度最大的手機公司,這邊就遭到了印度的禁售。小米應該認識到,互聯網思維的泡沫已經破滅,這兩年,知識經濟正在悄然復蘇,如何加把勁,在自身軟肋上加把功夫才是應當追尋的,一味的炮制小米式的成功效應,而不在積累和底蘊上下功夫,是很難得到應有的尊重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年小米加大在產業鏈上的布局,正是給小米模式制造落地的機會,投資九陽的豆漿機,萬利達的空氣凈化器,包括美的電器,乍一看是為了互利雙贏,這背后只是一場資本游戲,還是小米模式在尋找合適的手腳落地,對小米而言,自身掌握和擁有哪些接地氣的東西,才是值得考慮的東西。
原文轉自:http://tech.sina.com.cn/i/2014-12-15/doc-iawzunex64885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