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IOE” 最近在IT圈很熱。它是阿里巴巴造出的概念。其本意是,在阿里巴巴的IT架構中,去掉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代之以自己在開源軟件基礎上開發的系統。傳統上,一個高端大氣的數據中心,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可以說缺一不可。
開源軟件跟商業產品的重要區別在于,開源軟件只有基本一個框架,不成熟,需要自己去打磨,出了問題沒有廠商技術支持。
為什么要“去IOE”?阿里巴巴系統網絡平臺部高級總監張磊在某云計算大會介紹,“去IOE”是因為需要增強對IT的控制力,因而在IT架構層面更多地選擇自主研發。實際上,不光是“IOE三大件兒”,對思科網絡設備也在替代之中。據張磊介紹,阿里在SDN(軟件定義網絡)領域也在自己研發,并且已經應用到相應的在線業務中。
對于阿里巴巴這樣大規模的互聯網應用,采用開源、開放的系統架構,這并不是阿里巴巴的新發明,國外的谷歌、Facebook、亞馬遜等早已為之。只不過它們幾乎一開始就有沒有采用IT商業公司的架構,所以他們也不用“去IOE”。
阿里巴巴初創時采用很廉價的設備,第二階段換成高端大氣的IT商業公司架構,第三階段才積聚技術實力,自主研發。
阿里技術保障部DBA負責人周寶方在中國軟件開發者大會上表示,去IOE擁有很高的技術門檻、較大的技術風險,水很深,去IOE技術難以復制。
坊間傳聞,“去IOE”還有另一番原委。掌握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這些技術的人,可以說手里端著金飯碗,難免有幾分傲氣。由于阿里CTO王堅不是技術出身,手下技術大拿們不服,曾經在內部論壇公開鄙視王堅不懂技術。當然,王堅得到了馬云力挺。王堅痛下決心搞開源,或許跟這種氛圍不無關系。一搞開源,這些技術大拿就跟技術新手處在同一起跑線。他們要么乖乖跟著一起搞開源,要么將來被邊緣化。
為什么叫“去IOE”,而沒叫“去IOEC”或者“IOCE”?難道是阿里的網絡專家低調順從挽救了思科免于被卷入?
其實,阿里搞開源就罷了,弄出一個“去IOE”概念,對IBM、Oracle、EMC幾家廠商也挺不公平的。面對互聯網、云計算大潮,這些IT公司本身也在變革傳統IT架構。EMC最近兩屆全球年會都以轉型為主題,2012年叫“轉變IT、轉變業務和轉變你自己”,2013年叫“引領轉型”。
在引發“去IOE”事件的技術風潮中,IOE三家公司,IBM最被動,因為不僅僅是阿里這種大型互聯網應用,在傳統企業級市場上,“虛擬化軟件+廉價X86服務器”的架構已經對小型機造成很大沖擊。不過,IBM大型機業務增長不錯。大概是因為那些還不能去IOE的大型客戶IT系統膨脹的緣故。
Oracle最穩當,在企業級市場,Oracle數據庫地位很穩固。
EMC變身最積極:第一,它積極開發、收購適合大規?;ヂ摼W應用的存儲技術,據說eBay及另一個10PB級的國際頂尖互聯網數據中心都采用它的存儲系統。第二,它聯手旗下子公司VMware,力推軟件定義數據中心,依托VMware在數據中心的號召力,提升自身存儲系統的競爭力。第三,它在2010年就收購了Greenplum并行數據庫,這個數據庫是作為Oracle數據庫顛覆者出現的。第四,它今年4月宣布與VMware合資成立大數據平臺技術公司Pivotal,主導應用平臺從服務器/客戶端架構向移動社交化架構的大遷移。這家公司甫一成立,就得到通用電氣1.05億美元的投資,占股10%。通用電氣要將Pivotal用于其工業互聯網計劃。
話分兩頭,以上是“去IOE”概念的實況部分。
“去IOE”概念在最近的虛火,源于游資的暴力炒作。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從7月底開始,國泰君安上海福山路與國元證券上海虹橋路兩個營業部便開始輪番炒作中國軟件。兩家營業部出現在交易龍虎榜上的次數均超過5次。
從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中國軟件(600536.SH)屢創新高,漲幅超過150%,8月20日遭到上證所特停,周一復牌沖高回落,8月27日再次迎來漲停重奪龍頭位置。而當天一同漲停的還有焦點科技(002315.SZ)、生意寶(002095.SZ)、神州泰岳(300002.SZ)等云計算概念股。
回過頭再看看市場炒作下的龍頭中國軟件,雖然今年中報凈利潤同比上漲近45%,但是市盈率已經超過200倍。接過龍頭的浪潮軟件則發布了中報續虧公告,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6000萬元左右,而一季度,該公司已經虧損6018.73萬元。
游資炒作者將“去IOE”與“棱鏡門”事件嫁接,“去IOE”概念變成“國產化”概念,所有跟IOE對應的技術股票都跟風上漲。
游資炒作者在《上海證券報》的一篇報道,被路透社誤讀為中國對IOE展開調查,更是讓炒作者偷著樂了一把。隨后,受路透社影響也發生誤報的《華爾街日報》進行了辟謠,但是謠言既出,駟馬難追。
“棱鏡門”事件帶來了國產化的急迫需求,但是,目前國內IT產業的技術積累還遠遠不夠。正如前面阿里技術保障部DBA負責人周寶方所說,“去IOE”技術門檻很高,其它企業根本無法復制。
國內資深互聯網觀察者師北宸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國內急需IOE的替代產品,但是“去IOE”真正實現的把握有多大?以金融行業為例,目前國內就難以找到能替代的產品。
國內對應IOEC的產品,無一例外都還在處于學習IOEC的階段,有的已經學得有模有樣,例如華為網絡設備早就在中國甚至全球市場對思科形成強勁威脅。有的還在入門,例如國產數據庫,還沒有一個很成功的商業化產品。CIO們怎敢如此輕率,隨便用學生的習作替代老師的產品。
當然,不學習、不給機會學習就永遠沒有希望。本人一貫贊成中國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技術企業。據傳有關部門準備出臺文件,要求關鍵部門的系統必須有國產品牌作為備用。這是一個不錯的思路,讓學習好的企業先從備胎做起,慢慢成長。
至于“棱鏡門”事件引發的安全擔憂。專家認為現階段比較可行的措施,是在國外產品技術之外,套上國產的安全技術層。實際上,不管采用國外設備還是國內設備,防數據泄漏、防攻擊等安全措施都是必須的、重要的。全世界都在一張網上,國內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本身就缺乏驗證,安全風險只大不小。
原文轉自: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it/2013-10-12/pid_8435763.htm?qq-pf-to=pcqq.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