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測試的過程主要有七個步驟:測試前思考、制作測試原型、撰寫測試腳本、招募測試者、設置測試環境、預測師、正式測試以及測試結果統計分析。這七個步驟有些事可以并行的,有些是需要嚴格按照前后順序執行的。七個步驟組成的流程圖如下:
下面我就針對這七個步驟,談談具體要怎么做。
不論是做哪個平臺的可用性測試,比如PC端、移動端或者是WEB端的可用性測試,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先理清楚一些基本問題?;締栴}就是最經典的5W問題:
·為什么要進行這個測試(why)?測試可以驗證一些設計中的疑惑,或者找出現有的界面、流程設計上的問題,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什么時候在哪里做測試(when?where?)?時間一般是需要和測試者協調的;地點一般選擇在安靜的會議室即可,如果公司有專門的實驗室那就最好不過了。
·誰要作為測試者(who)?這里可以在招募測試者會詳細討論,不過測試者一般是跟我們的persona接近的人,或者換個說法,測試者一般是我們的目標用戶。
·我們要測試什么(what)?測試一些功能點,測試界面設計,測試流程設計,測試設計中有爭議、有疑問的地方。
當然這些問題其實都不太難,但是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經過這個步驟的思考,整個可用性測試做下來就會像無頭蒼蠅,沒有一個總的指導。
在想清楚以上的問題之后,需要為可用性測試做一些準備工作。主要工作有:①招募測試者; ②撰寫測試腳本; ③制作測試原型。
這三個過程不分先后,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力物力充足時)也可以同時進行。
招募測試者算是可用性測試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之一的,測試者是否合適直接關系到測試結果的好壞,測試結果直接關系到能否發現產品現有的問題。所以招募測試者是重中之重。理想的測試者是我們的目標用戶,所以可用性測試要努力尋找到目標用戶作為測試人員。尋找的途徑如下:
a)最簡便的,假如同事(非同部門)或者好友也是目標用戶,可以選用同事或者好友作為測試人員。
b)其次,大型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用戶資料庫,可以從這個庫里面尋找到測試人員。
c)又或者說,委托第三方機構幫忙尋找測試人員也是允許的,不過效果可能不如自己尋找的。
d)當然,現在的應用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官網或者論壇,這些是非常好的尋找測試者的渠道。我們可以推送招募測試者的公告,讓用戶填寫一份調查之后,我們再篩選得到我們想要的測死者。公告中要注明獎勵,一般為小禮品的獎勵,保證對測試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時又不至于讓他們會為了這個禮物對個人信息造假。其次,對于測試者,我們需要進行一個篩選【3】。首先需要用戶填寫必要的個人信息:比如姓名、電話(郵箱)、空閑時間;然后根據調查選擇其他一些個人信息:性別、年齡、職業之后,最后留幾道問卷題目進行篩選。
篩選的維度主要有:
·平臺。如果測試的產品與平臺有關,比如是Android或者iOS,需要在這里進行一個篩選。
·對產品的熟悉程度。比如我們想找一些初級用戶和一些高級用戶,可以選用“使用時間”這一項來衡量用戶對產品的熟悉程度。
測試腳本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結果的好壞。在撰寫測試腳本之前,我們需要先確定一些結果分析的維度。一般的維度有:a)任務完成度b)致命錯誤c)非致命錯誤d)完成任務的時間e)主觀情緒f)偏好和建議。對于這些維度的解釋具看第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測試結果統計分析”。
由于分析的維度會關系到腳本的問題,所以在確定分析維度之后,我們可以對功能點進行任務分析。把所有需要測試的功能點列出來,對每個功能點進行任務設計。對于任務而言,用戶最主觀的感受就是兩個:界面和流程。所以測試腳本又可以從這兩個維度去細分。
原文轉自:http://www.jianshu.com/p/7dc60d80a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