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到每個層次又可以分為多個具體要求,詳細內容如下表描述。
表 1. 可用性衡量指標的五個層次
A. 便捷有效業務實施 | C. 與用戶環境的便捷集成 | E. 簡便的操作與使用 |
---|---|---|
A1. 商業價值信息 | C1. 方便的用戶接口 | E1. 支持人員的響應 |
A2. 解決方案信息 | C2. 不制造混亂的操作 | E2. 問題監測和解決的能力 |
A3. 評估信息 | C3. 與其他產品的交互性 | E3. 有效的管理工具 |
A4. 容量計劃 | C4. 與其他產品的交互使用的用戶體驗 | E4. 便捷的安全實踐 |
A5. 多語言支持 | C5. 與其他產品的交互使用的實例 | E5. 可靠的產品更新 |
C6. 便捷的部署 | E6. 不制造混亂的更新包 | |
B. 積極的首次體驗 | D. 對客戶需求的適應性 | E7. 時時便捷的升級機制 |
B1. 信息完整的軟件包 | D1. 快速上手的教學材料 | E8. 交互性的升級 |
B2. 簡便的安裝 | D2. 易學易用的開發環境 | E9. 簡單的操作 |
B3. 安裝的依賴信息 | D3. 用戶接口的易用性 | E10. 系統狀態和進度信息 |
B4. 配置更改 | ||
B5. 使用信息的介紹 |
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設計
在敏捷開發過程中,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設計可以從兩個關鍵詞去理解:用戶和場景。當我們有效理解這兩個關鍵詞之后,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設計的概念,價值以及方法也隨即能得到深刻有效的理解。
用戶概念可以擴展為四個方面:關鍵決策者、內部用戶、合作用戶以及最終用戶。
關鍵決策者是指對軟件產品的存在,市場需求以及發展方向起到關鍵的決定作用的人物或組織,如軟件產品的投資商或股東,產品架構師,核心客戶等等。他們的決策和視野首先決定了軟件產品的生存權。在得以生存的基礎上,軟件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也是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內部用戶包括軟件產品的開發人員,測試人員,產品維護人員,技術支持人員,銷售人員和市場團隊。其中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往往是軟件產品的第一批用戶,他們對軟件產品的理解往往決定了產品功能和質量的根基。
合作用戶使得軟件產品真正意義上的運行在客戶環境,為客戶帶來價值。例如運營人員,業務伙伴,系統集成商等等。
最終用戶是指軟件產品真正意義上的使用者。
從以上概念的理解可以看出,以用戶為中心的軟件產品,不僅僅要考慮開發人員或者是最終用戶的感受,更是要從全方位的用戶角色出發,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到各個層次用戶的需求與體驗。從真正意義上,將用戶的視野納入到開發人員的視野之中,并以此為中心。
場景概念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對用戶用例和用戶價值場景的有效區分的基礎之上。
用戶用例是指一系列用以描述“什么角色能做什么事情”的定義的集合或者組合。
用戶價值場景則是以用戶用例為基礎,重點強調該場景給用戶帶來的價值。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場景是載體,價值才是軟件產品真正帶給用戶的效用。也正是這種價值保證了我們的軟件產品能夠順利的成為能用且有用的高質量產品。
綜上所述,以用戶為中心的產經設計方法需要兩個部分:第一,區分用戶的角色,應用不同角色思考問題的角度結合需求來進行場景的設計。第二,需要明確指出該用戶場景能夠給用戶帶來的價值。
原文轉自:http://www.uml.org.cn/Test/20100708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