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開發完成后,可用性測試是我們必要的一個環節,而在測試之前,我們一般會對軟件走查多遍,以熟習產品,并對可能遇到的問題在心里有一個大致的判斷。
本文作者@Uprit 最近做了一個導航產品的可用性測試,主要過程是,讓一些用戶在主持人的陪同下完成一系列已設計好的典型任務,以此來發現軟件中的一些可用性問題。
整個測試下來,發現了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有一個任務看起來比較復雜(群組導航),但一次完成率較高;同時有一個任務看起來簡單(搜周邊),但一次完成率卻較低。這與測試之前的預期有點出入。
先來看看這兩個任務的流程以及涉及到的界面吧。在這之前,先介紹下這兩個功能。
首先是“周邊”。“周邊”的整體邏輯是比較簡單的:首先確定中心點,然后搜索中心點附近的各類地點。簡單來講,就是“定點–>搜索”,如圖:
這其中,因為手機具有定位功能,“定點”又多是我們當前的位置,所以,對與用戶而言,定點一般來說是由機器自動完成的,用戶需要做的也就只剩下“搜索”了。這個過程確實很簡單。
接著是“群組”。所謂“群組”,主要是在多人一起駕車出去時,可以通過“群組”來共享路線,實時導航,并彼此看到對方,此外還有一些附加功能,如聊天等。“群組”的整個邏輯稍微有點復雜:首先,需要一個人(群主)來創建一個群組,創建好之后,需要他來告知其他人群組名、密碼,這個過程一般通過短信邀請來實現,收到短信的人(成員)在獲取群組名密碼之后,進入導航,搜索群組名,輸入密碼,加入;然后群主規劃路線,規劃好后,成員即可在地圖上看到共享的路線并可以看到彼此的位置。圖示如下:
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了多個頁面,同時需要多人多部手機之間進行互動,整個流暢稍微有些復雜。
然而,完成情況卻是“群組”的一次完成率比“周邊”好,這在測試前是沒想到的,這兩個任務的完成情況如下:
(綠:一次完成;黃:多次嘗試;紅:失敗)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呢?我嘗試這尋找這其中的原因。先從界面設計的角度來看一下吧。
首先,我們先看看“周邊”的界面,“周邊”頁面,頂部是中心點,下面是搜索框,然后是類別,最后是虛擬鍵盤。進入頁面默認是激活搜索框的。
這個頁面有什么問題?我覺得,主要問題在于中心點和搜索框之間的關系不明確。比如搜索“田子坊”周邊的餐館,任務失敗或多次嘗試的用戶,他們會現在搜索框中搜索“田子坊”,然后回到“周邊”,點擊“餐館”。這里最終得到的結果并不是“田子坊”周邊的餐館,因為用戶把中心點的設置理解錯了。
另外,定位中心點也是一個比較多余的功能,前面已經提到,多數時這個定位過程可以由手機自動完成,那么就不需要用戶去設置了。在實際的測試中,用戶基本上沒注意到這個位置是可以點擊設置的(當然,他們通過其他路徑完成了任務)。
其次,這里的搜索,是含義不清楚的,不知道是搜地點還是搜類型。從層級關系上來講,搜索應該是和下面的不同類型是一個層級的,但這個界面卻把搜索和定位中心點放在了一塊,這也是造成困惑的原因之一。
最后,進入頁面后默認搜索激活輸入框,就好像在提示用戶要輸入文字,一般而言,用戶需要找一個東西時,如果他有明確的目標時,他會傾向使用搜索來找,如果目標不夠明確或者目標明確且清楚類別時,他會使用分類。對于“搜索田子坊周邊的餐館”這條信息,很顯然,“田子坊”是一個明確的目標,“餐館”是一個模糊的目標,于是,用戶就有可能直接用搜索來定位中心點了,這樣就會產生錯誤的結果。
原文轉自:http://www.uml.org.cn/Test/201301083.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