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內軟件企業經歷了無數坎坷后,正以每年百余家的數量通過各級CMMI認證,逐漸由過去的作坊式開發過渡到如今的工廠式規模運作,軟件工程的管理也越來越規范。為實現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正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移。軟件測試是軟件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軟件開發不可或缺的環節。作為國內軟件企業,要想在同行業樹立自己的品牌,在國際軟件外包業務中取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僅靠以往的人力資源優勢已經不太現實,只有提高軟件質量才是軟件企業的唯一出路。
就軟件測試的現狀和未來問題,希賽網編輯頓海麗專門訪問了希賽顧問團顧問,軟件測試專家,《自動化軟件測試》的作者張瑾先生,張先生就此問題展開作了描述。
張先生說,軟件質量的重要性已經無可非議,但軟件測試人員的工作并沒有像軟件質量一樣得到重視和認可。許多企業平時可能認為軟件測試人員不是利潤的直接創造者,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給予其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一旦軟件質量出了問題,第一個追究的卻是測試人員的責任,這是由于企業領導對測試工作的性質不了解所造成的。
當希賽網編輯頓海麗問及張先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時,張先生說,其實軟件測試和軟件開發人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由于分工不同,側重點不同而已,軟件開發人員有自己的開發平臺、javascript:tagshow(event, '%BF%AA%B7%A2%B9%A4%BE%DF');"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開發工具和開發語言,其編寫出來的內容稱為代碼,代碼是給客戶使用的,是可以為企業創造利潤的。軟件測試人員也有自己的測試平臺、測試工具和測試類開發語言,其編寫出來的內容稱為腳本,腳本是給公司內部使用的,是為通過提高企業產品質量來創造利潤的。
軟件開發人員鉆研開發技術,在業務方面,由于設計、編碼都是開發人員完成的,因此他們非常熟悉自己負責模塊的業務邏輯。軟件測試人員則強調的是綜合能力,不但要掌握編程技巧,使腳本適應不同情況,而且還要精通軟件產品的整體業務流程。軟件測試講究的是覆蓋率,因此測試人員需要熟悉整個軟件的業務邏輯,在這一點上,張先生認為對軟件測試人員的知識與技術要求要高于開發人員。
軟件開發的語言版本往往是18個月便更新一次,新開發語言推出不久,各個大學就會或深或淺的開設相關課程,每年畢業生那么多,無形中增加了這個行業的競爭力,從成本角度來看,大學生無疑是具有絕對的競爭力;但再向另外一個方向看看,又有眾多經驗豐富的前輩,對于軟件開發人員來說,最大的壓力莫過于此。軟件測試技術剛剛起步,很多學校都沒有正式的軟件測試類課程,更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業內懂得各種測試技巧以及掌握各種測試工具的人不多,能夠創建整套軟件測試自動化體系的人就更少。
物以稀為貴,軟件測試正處在朝陽時期,相信在未來幾年內,對軟件測試人員的需求量會比軟件開發多得多,并且軟件測試人員也會像軟件開發人員一樣逐步成為軟件企業的核心力量。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