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用例建模指南[7] 軟件測試用例
關鍵字:用例建模 指南
5.2 用例的粒度
我的系統需要有多少個用例?這是很多人在用例建模時會產生的疑惑。描述同一個系統,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用例模型。例如對于各種系統中常見的"維護用戶"用例,它里面包含了添加用戶、修改用戶信息、刪除用戶等操作,這些操作在該用例的事件流可以表述成為基本流的子事件流(subflow)。

維護用戶-基本事件流
該基本流由三個子事件流構成:
(1) 添加用戶子事件流
…
(2) 修改用戶 子事件流
…
(3) 刪除用戶子事件流
…
但是你也可以根據該用例中的具體操作把它抽象成為三個用例,它所表示的系統需求和單個用例的模型是完全一樣的。

應該如何確定用例的粒度呢?在一次技術研討會上,有人問起Ivar Jacoboson博士,一個系統需要有多少個用例?大師的回答是20個,當然他的意思是最好將用例模型的規?刂圃趲资畟用例左右,這樣比較容易來管理用例模型的復雜度。在用例個數大致確定的條件下,我們就很容易來確定用例粒度的大小。對于較復雜的系統,我們需要控制用例模型一級的復雜度,所以可以將復雜度適當地移往每一個用例的內部,也就是讓一個用例包含較多的需求信息量。對于比較簡單的系統,我們則可以將復雜度適度地曝露在模型一級,也就是我們可以將較復雜的用例分解成為多個用例。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