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數據的來源,數據的來源一般來講有三個個,一個是根據被測系統需求的分析,針對正常業務,異常情況,邊界情況等來構建完整的數據,又稱為“造”數據。這不僅僅包括最基本的基礎數據,比如:用戶、權限、配置、基礎編碼、原數據等,還包括上面提到的業務數據。這對于比較小型的系統來說還是可行的,對于大型的系統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了。
第二種方式就是利用現有系統,這適合已有類似系統,測試是針對升級或者增加功能的產品化的系統。這種情況把已經在生產環境中運行的數據導出。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數據的整理、加工為測試數據。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將現有非電子化的業務數據錄入到系統中,在驗證業務的同時也完成了測試數據的積累。即邊測試邊積累數據。但是這種情況積累的數據往往有一定局限性,因為已經發生的業務數據基本是正確的、一致的,而且可能缺少某些特定業務的數據(不常發生的業務)。這樣就需要根據對測試需求的分析,追加新的測試數據,以便能完整覆蓋業務類型。
確定好數據來源后,還需要對已有數據進行分析、驗證、檢查,保證數據的質量,數據的質量一般要滿足測試需求、覆蓋被測業務、覆蓋測試邊界,以及要滿足完整性、一致性等要求。檢查完后要整理和完善數據,清除無用和冗余的數據、補錄不完整的數據,修改一些錯誤的數據。
經過整理好的數據要納入配置管理,以后根據需求和變更要進行數據的維護和更新,以保證滿足系統測試的要求。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于領測軟件測試網 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