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需求分析與建模 3、軟件開發方法
(1)軟件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認為:每一個軟件系統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軟件的生命周期是指一個軟件系統從其提出、調查到分析、設計和有效使用,直至被淘汰或取代的整個期間。
軟件生命周期法就是按軟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劃分任務,按一定的規則和步驟,有效地進行軟件開發的方法。
通常一個軟件系統的生命周期可分為五個階段:需求階段、分析階段、設計階段、實施(編碼)階段、運行與維護階段瀑布型模型來進行開發注意:生命周期法要求在開始系統設計前,系統分析人員就十分明確用戶的要求,能作出準確的需求分析。
(2)原型法
基于“2/8”原則先根據用戶的最主要要求,開發出能實現系統最基本功能的一個原型,再根據用戶對原型使用與評價的意見,反復修改完善原型,直到等到用戶滿意的最終系統為止。
原型法分4個階段:確定用戶需求;設計原型;使用、評價原型;修改、完善原型。
注意:當用戶的要求不明確或難以確定時,采用原型法進行開發是恰當的。
(3)面向對象的方法
面向對象是一種用計算機語言模擬現實生活的技術。而傳統的語言是基于時序的,是計算機觀點的語言,和人們熟悉的社會觀點是不同的。
在軟件發展初期時,這并不是什么很大的問題,但是當軟件規模越來越大,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的時候。人們發現兩種觀念有了沖突。
例如,訂單這個對象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的商業名詞,它是相當穩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處理規則有所不同,但在傳統的語言中,訂單的名詞并不是關心的重點,關心的重點反而放在了訂單的處理時序上。偏偏這部分的處理是不穩定的,所以就引發了變化的問題。
而面向對象采用現實世界系統的思考方式,側重于建立訂單這個類型,并構造訂單類型的體系,然后再建立規則。所以,他和現實世界的變化頻度是基本一致,變化起來也就比較容易。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