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滿足論據
第7.2 節討論的基本可跟蹤性實現,對于很多機構都是一個重要發展步驟。的確,改變機構文化,采用即使是這種簡單方法,其本身也可能是一大步。但是,總是還有更多可以做的。
在圖7.1 所示的例子中,三個系統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滿足了用戶需求。但是,由非專家來檢驗這種斷言是困難的,因為沒有給出推理。
更好的方法是為每個用戶需求提供一個“滿足論據”。對于如圖7.1 所示的基本可跟蹤性,所提供的唯一信息是三個系統需求在滿足論據中充當某種角色,但是沒有確切地指示論據是什么的東西。
豐富可跟蹤性是一種捕獲滿足論據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用戶需求和對應的系統需求之間的另一種描述,如圖7.3 所示。
不僅滿足論據采用文本方式描述,而且還使用邏輯關系操作符描述系統需求合并的方式:
● 與(&)操作符表示用戶需求滿足論據成立要求有全部系統需求;
● 或(or)操作符表示用戶需求滿足論據成立要求有任意一個系統需求。
圖7.4 給出了一個或的例子,提供電熱圈,或燃氣圈,或兩種圈,都可以滿足。請注意論據的兩層邏輯關系結構。
現在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有關被滿足的用戶需求的信息,即使不是領域專家也能夠評估論據的重要方面。文字有助于評估論據邏輯的正確與完整性。操作符使論據結構更準確。
請特別注意,對于圖7.2,系統需求集合表示替代解決方案很不清晰,而對于圖7.4,這種事實被表達得非常具體。如果不能提供電熱圈,則通過燃氣圈仍然可以滿足需求。
作者最初接觸豐富可跟蹤性是通過“西海岸鐵路現代化”項目,Praxis Critical System公司的一個團隊提出了一種需求管理過程和使用了“設計評價”的數據模型。相同的概念也可以在各種類似的方法中找到,其中的滿足論據有不同叫法,例如“需求的詳細細節”、“可跟蹤性基本原理”、“策略”等。
除了低層需求之外,滿足論據可能還取決于很多內容。圖7.5 給出了一個使用“領域知識” 支持論據的例子。領域知識是關于現實世界的一種事實或假設,本身并不約束解決方案。在這個例子中,領域知識描述是滿足論據的基本部分,用斜方框表示。
捕獲這種假設很重要,因為現實世界以及關于現實世界所作的假設都在變化。一旦捕獲了這種假設,則可以使用導出分析來理解變化著的假設對系統滿足其需求能力的影響。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紐約地鐵。70 年代發生了一系列事故,原因是錯誤地假設了列車的剎車距離。雖然最初經過確認,但是經過若干年后列車變重了,剎車距離增加了,原有假設不再有效。雖然信號系統的運行最初是正確的,但是沒有進化,變化了的假設意味著從特定時間開始,信號系統不再滿足需求。
通過有效的可跟蹤性,可以提供記錄并跟蹤這種假設角色的能力。
非需求信息在滿足論據中起作用的另一個例子來自建?;顒?。滿足論據常常通過復雜的建模
活動中導出,其完備的細節過于詳細,不能在豐富可跟蹤性中捕獲。
圖7.6給出了來自一個鐵路項目的例子,其中的滿足論據取決于使用一種叫做VISION工具的復雜時間表建?;顒?。通過這個建模工具導出了一組假設和子系統需求,并按豐富可跟蹤性結構形成文檔。這個參考模型采用圓角方框表示。
在這個例子中,需要重新考慮的建?;顒语@然會對分析產生影響。
豐富可跟蹤性當然也可以被用于多層需求或對象。圖7.7 給出了三個層次以及層次之間的可跟蹤性。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