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分析、系統設計與系統實現是計算機應用項目開發的“三部曲”,書上是這么說的。國內目前系統分析級的人才奇缺,系統設計級的人才相比之下滿大街(當然得是中關村的大街)都是,報紙上是這么說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大概只有一條,那就是快速培養系統分析師傅,因為這是關乎系統成敗的關鍵,許多人都這么說。
----不過“三部曲”的說法太專業,可以改寫成:寫報告、編程序和買設備。
----我認識的安利思就是系統分析級的人物,或者起碼自認為是系統分析師傅,因為此公對軟件工程的老方法、新概念爛熟于心,對可行性研究的五大步驟、市場行情、技術動態無不通曉,更可貴的是,安師傅訓練有素、勤于琢磨、待人誠懇、性情溫和。
----一日,安師傅帶著筆記本電腦里386頁熬夜的成果和一個Prototype,單刀赴會,打算給一家新開張的酒店一個漂亮的TotalSolution。在酒店的小會議室里,安師傅鼓起三寸舌打開電腦,指東戳西地從大堂講到廚房,從吧臺講到客房,又從后勤講到賬房,布線如何結構化,網絡怎樣“內特”化(注:Intr.net的漢語規范譯名據說叫內特網),數據需要范式化,界面顯得漂亮化……
----厄運往往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趁小安子重啟動該死的“暈倒死Windows”的空兒,店老板問起了“這玩意兒得花多少錢”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談話主動權轉移的標志。當系統分析師把一個系統在報告里解決得過于Total、過于完美的時候,分析師是老師,店老板是學生,而且是一個喏喏連聲、越聽越糊涂、越聽越哆嗦的學生;當說到這玩意能花多少錢,又能替老板省多少錢(省下的就是賺下的)的時候,就輪到師傅上火了。
----有這樣的感覺大概不為過。因為分析師眼里的系統需求乃至對需求的分析,主要是建立在對業務的理解之上的;而老板眼里的系統需求要直截了當得多:這東西必須賺的比花的多,否則是寧可不用的。
----問題的焦點就在于“需求”究竟是什么。如果說需求是分析師試圖建造的那個系統的邏輯前提的話,就只能寫在紙上,因為這個“需求”其實是一個懂得電腦的人,虛構出來的需求;如果說需求是店老板希望能“賺多少”的話,這個需求肯定會讓安師傅這樣的高級人才感到“俗不可耐”,因為在安師傅看來,信息化帶來的好處是不容質疑的,是“一言以蔽之”的,所以就只能說在嘴上了。
----從吃飯這樣一個直觀的事例說,需求似乎應該是“欲望”。如果沒有欲望,可能就不會產生真實的需求。但吃飯的欲望并不能無止境地存在,一旦吃飽后,哪怕再多吃一口,滿足的感覺就不是上升,而是開始下降了。
----因此這里有一個基本的錯位:系統分析師用自己“解決的欲望”替換了老板“嘗到甜頭”的欲望,從書本上講到的需求分析開始,從對業務的解構與建構,從組織形態、業務流程與關系、數據類型與存儲處理交換,以及用戶打算干什么等等開始,并且以此為假設,推導出了一個完整的報告來。這個虛構的需求不停地以把問題搞玄乎、使系統顯露出超越店老板的控制能力為特征,所以非但沒有“激活”真正的需求,還可能倒掉胃口,使其“暈倒而死”。
----店主的欲望其實一點也不復雜:對那些沒有“上級主管部門”撥機器、配軟件的店主來說,用電腦的目的就是為了管好錢袋子。只不過許多真實的故事表明,在“用戶打算干什么”這點上,因為技術壁壘和心理“障礙”,用戶的需求處于“尚未激活的邊緣”,或者說處于“饑餓的邊緣”。也就是說,許多店老板,并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請一個安利思來,或者請一個Programmer,他的欲望是很直觀的:干什么都得賺,不能賠;他的邊際防線也很明白:不能讓這小子白拿錢。
----這是個有趣的差異,如何彌補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恐怕是超出“三部曲”之外的故事了。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