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管理中項目管理,質量先行
提到軟件產品開發,我們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這樣的情景:開發組的每一位成員都在辛苦地工作,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雖然項目經理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了進度計劃,而實際的開發情況卻總是令人擔憂,以至于每次向領導匯報工作的時候,總是覺得以前制定的計劃沒有很好完成,總是覺得人力資源不夠,總是覺得沒有太多的時間。等到代碼終于開發完成了,測試進度同樣非常令人擔憂,每一個小BUG 都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查找,改了某一個小錯誤卻又引起了很多新的錯誤,結果產品發布遙遙無期,而項目組里的每一位成員已經筋疲力盡。
怎樣擺脫這樣的困境?為何軟件開發項目管理這么困難?為何我們做的計劃總是不能按時完成?為何軟件開發不能像硬件開發那樣可以控制?
軟件開發是完全依靠人的大腦思維產生出產品,而每個人的大腦思維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有太多不確定、可變化的因素。那么我們怎樣把握住這些變化因素呢?
軟件項目管理——質量先行,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軟件生命周期每一個階段的質量,就能很好地控制了軟件開發的整個過程。
軟件產品的質量是個很大的概念,因為軟件產品完全是人們大腦思維的產物,是將大腦里無形的思維變成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組界面或者組件。在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中,應該如何保證質量呢?有人想到了ISO9000、CMM,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應該用敏捷開發。其實,不管用什么樣的開發過程,關鍵是找到這些過程的本質。
有人說,ISO和CMM到中國來怎么就變了味了?其實,我們只學到了怎樣去做,但是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大家都知道在產品立項之前要寫市場分析報告,但不了解為什么要寫,市場分析報告的重要性有多高?不是資深開發人員很難理解其重要性,如果是簡單地去寫一篇形式上的文檔,那么,除了負擔之外就沒有其它用途了。
有些人又想到了測試,覺得是我們測試的力度不夠,所以產品質量不過關。
其實,軟件開發的質量保證從最初就應該開始了,如果到了測試階段才重視就已經晚了。軟件產品開發過程,不管采用瀑布式模型還是迭代式模型,都離不開需求、設計、編碼、測試這幾個階段。在迭代式開發中,這幾個階段也是周期性出現的。
怎樣把握好每個階段的質量,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軟件產品的測試,不管是單元測試還是集成、系統測試,這方面的介紹已經很多了,因此筆者重點介紹一下需求、設計和編碼階段的質量保證。
讓我們開始一次質量之旅吧,第一站就是需求分析。
在需求分析過程中,如何進行質量保證呢?我們平時可能更多地關注需求本身,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市場。因為我們開發出來的產品是直接面向市場的,如果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開發出來一個沒有市場前景,缺乏競爭力的產品,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如何充分考慮市場因素,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判斷需求是否符合愿景目標,所謂愿景目標就是我們開發出來的產品能夠給我們的用戶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如果有些需求沒有被包含在愿景目標里,那么這樣的需求其實就背離了我們開發產品的初衷。其次,判斷產品需求能夠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利潤,如果某個需求只是代表個別用戶的需求,并不能給企業帶來較大的利潤,但又花費甚高,就可以考慮刪除。最后,與競爭對手相比核心競爭力有哪些?如果核心競爭力不夠,就應該考慮重新進行需求分析,因為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開發出來的產品就沒有市場。
在排除了市場因素產生的風險之后,我們應該保證需求描述的質量。人與人的交流總會存在一些誤會,同樣一句話,心情不好與心情好的時候聽起來可能會截然相反,正是因為人們之間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在描述需求的語言上就應該注意盡量避免歧義的產生。如果對UML比較熟悉的話,需求分析可以利用UML工具進行,這樣可以減少一些自然語言引起的歧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用戶都了解UML各種圖形的意思,與用戶溝通起來存在障礙,除了工具之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證需求描述的質量。
首先,看句子和段落是否簡短。長句子看起來會非常困難,很難弄懂真正的需求:另外,過長的句子和段落容易讓人忽視一些需求。所以,如果一個句子不能完全描述清楚需求,應該將其拆分成多個小句子。
其次,句子是否有語法錯誤,還要注意標點符號,有時,標點符號點錯了就完全成了另外一個意思。再次,是否存在模糊不清的需求,出現“可能,大概,或者”等詞匯表述。
最后,注意是否存在形容詞及比較性詞語,比如:容易的、快速的、方便的、有效的、許多、很少、簡單、復雜、最新的、界面友好的、減少、擴大,不小于等等,需要將描述性詞語進行量化,并且給出具體值或者范圍。
另外,保證需求質量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需求是否細化,如果需求不細化就很容易造成代碼的返工,出現程序員盡管加班加點卻總是不能如期完成任務的情景。怎樣才能判斷需求細化的程度呢?需求細化程度確實很難把握,什么樣的需求可以算是比較細了,不用再進行細化了呢?
答案是:是否可以將需求寫出相應的測試用例,如果寫不出來,就說明需求還不是很細,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細化。
把握住了需求分析這一關,下一站我們就可以進行設計了。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