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品研發風險分析與解決之道[4]
關鍵字:
(一)重視和改善新產品開發的規劃
1?市場和技術相結合
美國學者雷諾德斯(William.H.Reynolds)認為,市場和技術的雙向適應性選擇最能正確描述新產品開發的演變過程。即消費者的需求創造產品技術開發的機會,產品技術的發展也將創造消費者的需求牗在服裝界,新型面料的出現對消費潮流的影響最為典型;在個人通訊領域也是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消費者的需求牘。隨著技術和產品生命周期的普遍縮短,此方面的現象越來越突出。
2?創新和仿制相結合
許多經營良好的企業并非以創新為其主導思想。就市場策略而言,仿制產品的最大好處是至少可以部分地避免產品開發先期投入所需的巨大的宣傳、促銷費用,以及在市場營銷方面的錯誤(如國內早期VCD市場,萬燕承擔的風險極大)。同時可對市場領先者的產品進行要素改進,超過領先對手。而創新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申請專利或技術保護;產品導入期容易獲得超額利潤;必要時可出售產品許可證退出市場;市場形象良好。
3?獨立開發和聯合研制相結合
有資料顯示我國研究機構或部分企業的科研開發能力與國外相比并不弱,但我國整體工業技術卻落后許多,此中原因除缺乏相應的投資體制支持外,我國科研開發體制造成的各自為戰、與市場脫離的閉門造車等弊端不容忽視。實踐證明,以各單位而不是以項目、以市場為核心是損害科研創新最主要的因素。聯合研制有購買許可證、合資經營、專有技術引進和兼并等多種方式。
4?改進現有產品和發展產品線
根據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的統計,1979-1984年間美國700家投入市場中的新產品分布情況如下:
世界范圍的全新產品 10%
企業的新產品線 19%
現有產品線的新品種 26%
現有產品改進或變型 26%
現有產品成本降低 11%
成熟后期產品的新生 8%
上述資料顯示,上市的新產品中大約有四分之三都可歸為現有產品的改進而產生的新產品。實際上,現有產品標志著企業形象、產品等在市場上確定了一定的地位,其市場需求有可能通過現有產品的性能和質量的改進而擴大。因此,改進現有產品和發展產品線可以作為新產品規劃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原則。
(二)完善新產品開發的組織結構
有效的組織需要兩個要點———明確的開發目標和迅捷的組織內溝通(Dougherty 1987)。一些較成功的開發項目都事先設定了商業上的標準,如該產品能在5年內引入市場;該產品的市場潛量最少為5000萬元和20%的增長率;該產品將取得技術或市場的領導地位等。
1?產品經理制
許多公司把新產品的構思任務交給它們的產品經理,實際上,這種方式有可能比較片面:許多產品經理忙于管理其生產線,他們除了對生產線上的流程和環節熟悉外,對市場需求、產品開發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難以勝任。因此產品經理制并非最恰當的新產品開發組織形式。
2?新產品經理制
優點是使新產品開發在企業內的功能專業化了,但新產品經理的工作可能局限在公司現有的產品市場范圍或產品線的延伸。
3?新產品委員會
許多公司設立專門的高層管理委員會審核新產品建議。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