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質量管理”研究與探討 項目管理
關鍵字:“項目質量管理”研究與探討
項目管理PM(Project Management)作為一項新興的學科和行業,它為組織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幫助組織提高進行計劃、實施和控制各種活動的能力,同時也為組織提供了合理使用自身人員和資源的方法。項目管理的主要目標包括:質量、時間和成本,保證項目的質量是項目管理的主要目標之一。項目的質量管理指的是保證項目滿足其目標要求所需要的過程,它包括編制質量計劃、質量控制、質量提高等過程。
一、質量計劃編制
現代質量管理的基本宗旨是:“質量出自計劃,而非出自檢查”。只有做出精準的質量計劃,才能指導項目的實施、做好質量控制。
編制項目的質量計劃,首先必須確定項目的范圍、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然后明確關于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有關規定、標準,確定可能影響產品質量的技術要點,并找出能夠確保高效滿足相關規定、標準的過程方法。編制質量計劃通常采用流程圖、因果分析圖等方法對項目進行分析,確定需要監控的關鍵元素,設置合理的見證點(W點)、停工待檢點(H點),并制定質量標準:
1) 流程圖:
顯示系統的各種成分是如何相互關系的,幫助我們預測在何處可能發生何種質量問題,并由此幫助開發處理他們的辦法。
2) 因果分析圖(也稱魚刺圖):
對于復雜的項目,編制質量計劃時可以采用因果分析圖,描述相關的各種原因和子原因如何產生潛在問題或影響,將影響質量問題的“人、機、料、法、環”等各方面的原因進行細致的分解,方便地在質量計劃中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聯想到前期國際國內頻發的空難事故,幾乎所有航空業內人士都提到一個關于飛行安全的“海恩法則”:一起重大的飛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起事故征兆,每個征兆背后還會有300起事故苗頭。 其次,質量計劃中還必須確定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明確質量監理人員對項目質量負責和各級質量管理人員的權限。戴明環(又名PDCA循環法)作為有效的管理工具在質量管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它采用計劃——執行——檢查——措施的質量環,質量計劃中必須將質量環上各環節明確落實到各責任單位,才能保證質量計劃的有效實施。
二、按照質量計劃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
質量計劃確定后,按照其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各責任單位就必須按照PDCA質量環的要求,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見右圖)。質量控制應貫穿于項目的整個過程,它可分為監測和控制兩個階段:監測的目的就是收集、記錄和匯報有關項目質量的數據信息;控制就是使用質量監測提供的數據,進行控制,確保項目質量與計劃保持一致。
在質量監測過程中,對于質量計劃中設置的見證點、停工待檢點,質量監測人員要按照作業程序及時進行測量檢查(其中對于停工待檢點必須由監理人員簽字認可后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以確定項目成果(或階段成果)是否符合相關的質量標準。對于見證點或停工待檢點要防止跳過檢查,因為避免錯誤的成本總是大大低于補救錯誤的成本。 對質量監測的結果應采用相應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如帕累托圖法(按發生頻率排序的直方圖,它顯示了可識別原因的種類和所造成的結果的數量)等。通過統計分析對人、機、料、法、環等影響項目質量的因素進行監控,確定項目實施過程是否在控制之中,同時進行趨勢分析,對一些偏向于不合格的趨勢及早進行控制。 質量控制階段應根據驗收數據做出驗收決定,確定是否進入下一步工序。對于質量監測中發現的不合格,應及時利用“因果分析圖”等方法分析原因,并進行適宜的處置,保證不合格得到識別和有效的控制。不合格處置包括返工、返修、降級、讓步放行、報廢等形式。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