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從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八章》
老子的"道"主張虛靜至柔,而水最具有這個品格,所以懂得"道"的圣人(用今天的話說是領導者和管理者)應當學習水的智慧,水是萬物生長和人民生存、社會生產所必需,它滋養利濟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而且總是處在人們所不愿處的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處世要安于卑下,心要保持深沉寧靜,交友要真心相愛,說話要誠信可靠,為政要有條有理,辦事要利用特長,行動要抓住時機。
正因為他像(圣人)那樣)與物無爭,所以就沒有過錯?!蠢献印嫡f的這段話,細細咀嚼,可以理解為領導者和管理者應具有"七善"的品格。
1.居善地
注:人因地而居,鳥擇木而棲。我們對工作職業的選擇,對城市的選擇,對環境的選擇,對朋友選擇,歸根到底首先要給自己定位。對自己的特長和弱點,機遇和風險進行綜合的分析。人生如夢,人生如棋,每走錯一步都可能帶來不同的結局,無法清晰的定位自己就無法預測和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
居善地的原則,對管理者來說,在社會上和企業里選擇自己的位置是應當低姿態,選擇艱苦困難的地方和崗位,在這種地方和崗位上,可以受到磨練,造就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孟子說過,"天之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困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也曾說過:"昔西伯囚里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先賢是當時形勢迫使他們處于惡劣低下的環境,從而有不朽之作。
處眾人所不愿處的惡劣處境,還可以保全自己。楚令尹孫叔敖囑其子,不要接受楚王封以沃野之地就是一個好的范例。孫叔敖輔助楚王稱霸,清廉自守,家無余財,將死時囑其子孫安說,你碌碌庸才,楚王封你官爵,不可接受,如果封給你很好的土地,你當固辭,辭不掉,可以要求把瘠惡的寢丘之地封給你。孫安遵其父命,不接受楚王封給他的"工正"之官。因孫叔敖為相數年,一錢不入私門,死后家無余財,孫安砍柴為生。楚王得知,欲封孫安萬家之邑,孫安固辭,秉承父命,只受寢丘四百戶之地,因其貧瘠,無人爭,后十世不絕。孫叔敖"居善地"的智慧值得后人深思。
毛主席倡導的艱苦奮斗的作風曾經指引幾代黨員和干部自覺到艱苦的地方建功立業,焦玉祿,孔繁森等為代表的優秀黨員和干部的事績是廣大人民耳熟能詳的。
2.心善淵
注:淵乃靜,淵乃深。做人要像水一樣善于靜而深。深淵表面上靜而不動聲色,實際上則深不可測。首先應該要靜,靜后才能思;然后是思,思考要深入,要把問題和道理想透徹。所以首先要心態好,有平常心,這樣才可能為靜;要勇于追求和探索新生事物而不是因循守舊,這樣才能夠深。
"淵"是《老子》用來形容"道"的概念,稱"淵兮似萬物之宗","心善淵"就是指懂得"道"的統治者要像水那樣深沉寧靜,能夠順道之自然,保持心胸寬廣,眼光深遠。古之統治者中有能成功者,均有賴于有淵深的心胸和眼光。齊恒公不計管仲射中帶鉤之仇以之為相,得以稱霸。唐太宗重用曾經是其兄建成的心腹并曾獻計以謀太宗的魏征,更可貴的是魏征犯顏進諫二百余事,切中事理,太宗均能采納,逐有"貞觀之治"。魏征病逝后,太宗非常哀痛,并對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已逝,遂失一鏡"。項羽雖勇但心胸狹窄,剛愎自用,不能容人,其謀臣勇將紛紛叛離,劉邦雖然只能將十萬之兵,卻能容將兵多多一善的韓信及一幫文臣武將,遂得天下。歷代皇朝設諫儀大夫以傾聽各方面的意見,各級官員還有幕僚以備咨詢,這是因為任何人知識有限,應借助于他人的智慧。
在當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量呈幾何級數迅速增長,社會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復雜,學科門類紛繁,一個人用畢生的精力要想窮盡某一領域的知識已不可能,在浩瀚如煙海的知識大洋里,個人的知識顯得何等渺小。而且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靠大規模分工協作的研究和開發群體,現代化生產和銷售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經濟的全球化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前邁進,現代企業越來越靠團隊群體,科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企業的管理也越來越靠獨立的咨詢機構提供方案,靠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各級管理者和領導人都不能靠個人意志決策,必須依靠集體智慧。正因為如此,發達國家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和管理的獨立研究和咨詢機構如兩后春筍,蓬勃發展。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黨政各部門均設有研究機構,大企業也有自己的研究和開發力量,但是獨立的民間研究咨詢機構尚不發達,企業的咨詢意識還不強,寧愿化大量的錢打廣告,卻舍不得拿錢搞咨詢。政府部門的決策體制過于集中,重"唯上",輕"唯實"的慣性還有待改進。實行決策體制的民主化將有利于決策體制的科學化。
3.與善仁
"與善仁",即交友要仁愛,廣而言之,指政府機構對人民群眾要仁愛,企業對員工要仁愛,這些年部分新興的民營企業生產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工資待遇低,員工權利無保障,由于農民工的供給大于需求,怕被老板開除而忍氣吞聲;有的國有企業的頭兒們侵吞國有資產,化公為私,買斷職工工齡的錢同員工的多年勞動積累不相稱,其原因除轉制過程的法制漏洞外,就是企業領導人沒有認識到以仁愛對待職工,改善他們的工資條件和環境,保障合理的生活待遇是提高職工積極性的重要手段。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曾在資本主義的汪洋大海中試驗以社會主義原則改革他自己的工廠管理,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舉辦托兒所、職工子弟校等福利設施,結果他的工廠生產成本遠低于同類的資本主義企業,僅管他的試驗當時為資本主義社會所不容而破產,但他對工人的仁愛之心對提高工人的積極性是值得企業領導人深思的。日本企業過去實行工人終身工作制,并隨工齡的增加而提升工資,營造工人視廠如家,努力工作,對日本經濟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F在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健全,同時有的企業吸引員工參股,同企業利益掛鉤也有助于防止熟練工人和技術員工流失,有利于企業的發展。雖然資本主義企業的大股東和高層管理者同一般員工是對立統一體,矛盾和斗爭是不可避免的(如裁員、罷工),但應當看到他們之間相輔相成的同一性是很重要的。我國企業領導人應吸取道學文化的精華,形成有利于團結員工的企業文化,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優良的人力資源。
4.言善信
注:信為誠實和守信。誠信是個人重要的價值觀和做事原則。個人對自己講的話要信守諾言,言必行,行必果。老子又說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個人還有掌握好什么該說,什么時候不該說,這里面又存在文化和潛規則的問題。老子還說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個人對別人的講話還要有判斷力,哪些是對自己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