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phere快速入門(1)
發表于:2007-07-01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
WebSphere 快速入門 瞿裕忠 張劍鋒 王叢剛 陳崢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摘要 我們已經走進電子商務時代,本書將帶您進入電子商務應用開發的世界。本書第一章介紹電子商務理念及有關技術基礎,包括Internet、Web和 Java 。第二章介紹IBM電子商務應用框架
WebSphere快速入門
瞿裕忠 張劍鋒 王叢剛 陳崢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摘要
我們已經走進電子商務時代,本書將帶您進入電子商務應用開發的世界。本書第一章介紹電子商務理念及有關技術基礎,包括Internet、Web和
Java。第二章介紹IBM電子商務應用框架,包括WebSphere。第三章給您帶來WebSphere Studio應用
開發技術。第四、五章分別介紹新一代Web應用的關鍵技術:Java Servlet和JSP。第六章介紹新一代Web應用
服務器軟件:WebSphere應用服務器。第七章帶給您新一代Web應用編程技術:WebSphere應用編程技術。本書附錄中的實驗指導帶您一起走過使用WebSphere技術開發電子商務應用的過程。
本書特別適合于信息技術類的高年級
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從事電子商務應用開發的技術人員。通過學習本書,您將了解電子商務應用開發的先進技術,并快速掌握WebSphere電子商務應用開發的基本技術。
第一章 電子商務基礎
知識
Web正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任何領域都沒有象商務運作方式那樣經歷著一場快速而巨大的變革。眾多商家正在準備或已經走向轉變到電子商務的道路,即使用Internet技術轉變關鍵的商務過程。本章介紹電子商務理念及有關技術基礎,包括Internet、Web和Java。
1.1 電子商務理念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很多機構依靠電子數據交換(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實現業務處理的自動化。EDI著重于商業伙伴之間的事務處理標準化,但是EDI標準缺乏靈活性和可擴展性。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Web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1995年Java出現以后,許多機構開始采用Web應用系統來支持電子商務。電子商務(e-business)是指借助Internet及相關技術進行商務活動,而一個電子商務(an e-business)是這樣的一個機構,它通過內部網、外部網和Web將關鍵業務系統直接連接到客戶、員工、供應商和業務伙伴。一個機構要轉型為一個電子商務,就要使用Internet技術轉變關鍵的業務過程,如客戶關系管理、電子商貿、供應鏈管理、企業內部管理。這個轉變過程也是一個綜合使用Internet技術、信息技術、商務技術轉變業務方式的過程。
然而,電子商務不僅僅是技術更新。轉變到電子商務必須對需要做什么有一個明確的藍圖,以及對實現這個藍圖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指南。電子商務周期模型正是為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提供了一個模型。電子商務周期(參見圖1-1)由四個組成階段,包括轉變、構造、運行和利用。想要轉變到電子商務的機構無論何時均可以從任何一個階段開始。這也是一個重復的過程。
圖1-1:電子商務周期模型
1) 轉變階段是關于轉變核心的商務過程,也就是要將現有的商務模型擴展到
網絡世界以創造一個電子商務模型。應用Internet技術為商務創造最大限度的價值,電子商務改變著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和電子商貿的傳統準則。在轉變商務過程時,每一個商務過程應該放在整體環境中加以考慮。否則,充其量只是離散的各個更好的商務過程,無法帶來期望的改善客戶服務和提高電子商務價值的效果。
2) 構造階段是關于構造新的應用系統。轉變核心的商務過程需要新一代的應用系統。構造階段也包括使用一個基于開放標準的途徑將已有應用系統遷移到Web上。要求電子商務應用系統是基于標準的、以服務器為中心的、可伸縮的、可快速部署、易用和易管理的。
3) 運行階段涉及一個可伸縮的、可用的、
安全的運行環境。圍繞著商務和應用系統通常有一個基礎設施?;A設施提供的服務要求是可用的、可伸縮的、易管理的和安全的。
4) 利用階段是關于知識和信息的利用。這里的焦點是知識管理,也就是說利用我們知道的東西。與信息管理不同,知識管理包括對顯式知識和隱式知識的管理。傳統的IT系統處理的是顯式知識,即能寫下來并能編程處理的。而隱式知識是人們知道的但沒有被寫下來的東西,它基于直覺、經驗和洞察力。
從簡單的開始,快速地增長。從現有的基礎上構造電子商務應用系統,逐步將核心業務擴展到Internet上,最終實現電子商務帶來的巨大的投資回報。然而,電子商務的技術基礎主要包括Internet、Web和Java,本章以下各節介紹這些技術的基礎知識。
1.2 Internet基礎知識
Internet已經成為企業、政府和研究機構共享信息的基礎設施,同時也是開展電子商務的基礎。Internet 的先驅是ARPANET。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簡稱DARPA)于20 世紀 60 年代后期資助開發了一種叫做 ARPANET的實驗性通訊系統。起初,它僅用于連接美國軍事機構的計算機網絡,但隨后不久,這個網絡很快擴展到與國防有關的公司和研究機構。從此,面向特定應用
需求的不同網絡協議及網絡技術相繼出現,同時也帶來了網絡互連的問題。如果兩個網絡使用不同的協議,即使采用某種網絡技術將它們在物理上互相連接起來,應用系統(如郵件系統)之間也無法相互溝通。為此,很多組織,如
CCITT(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elephony and Telegraphy,現在成為 ITU-T,即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和ISO(國際標準化組織),開始考慮定義一套分層協議族,使得應用系統之間能相互通信,即使這些應用系統運行在不同的網絡環境中(如不同的操作系統和不同的網絡技術)。DARPA從1970年左右開始研究一套稱之為TCP/IP的分層協議族,于1978年左右基本定形。ARPANET于1980年左右開始采用TCP/IP協議族,并于1983年全面實現。與此同時,TCP/IP協議族在
UNIX操作系統中也得到了實現(由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并免費分發。從此,TCP/IP在大學和研究機構中迅速傳播,并成為連接UNIX系統的標準協議。這些互相連接的網絡廣泛深入到大學和其它組織(一開始主要是非贏利組織)。由于個人計算機的迅速普及,該網絡擴展到全球大部分地方,并且開始吸引成千上萬的個人以及贏利組織加入,由此逐漸形成了所謂的 Internet(因特網)。Internet指的是全球性互連網絡。它由下列網絡群構成:
1) 主干網:通常為大規模網絡,這些網絡主要用來與其它網絡互連,如美國的NSFNET(NSF是指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歐洲的EBONE、大型的商用主干網。
2) 區域網:如連接大專院校的區域網。
3) 商用網絡:為客戶提供連接骨干網的服務的網絡,或只供公司內部使用且連接到Internet的網絡。
4) 局域網:如校園網。
90年代,Internet發展十分迅猛,這與1991年HTML的問世和Gopher的免費發放有關,也與1993年Mosaic的問世有關,Internet的商用也加速了Internet的擴張。到20世紀末,Internet已經成為一種通過服務器將小型網絡連接起來的錯綜復雜的網絡結構。大部分情況下,服務器通過專門進行 Internet 通訊的線路來傳送數據。個人計算機則通過直接線路,或者通過電話線和調制解調器連接到這些服務器上。直接線路一般是高速的電訊線路,專門用于在建筑物之間或組織之間傳送數據。而標準的電話線路,現在主要是綜合業務數字網絡(ISDN)的線路,則通常用于連接個人計算機。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