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中型信息系統,很難直接進行需求分析設計,需要借助模型來分析設計系統,根據系統調研數據,建立起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
在軟件工程的歷史中,很長時間里人們一直認為需求分析是整個軟件工程中最簡單的一個步驟,但在過去十年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是整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過程。假如在需求分析時分析者們未能正確地認識到客戶的需求的話,那么最后的軟件實際上不可能達到客戶的要求,或者導致需求的頻繁變更,而軟件無法在規定的時間里完工。
在需求分析階段,要對經過可行性分析所確定的系統目標和功能作進一步的詳細論述,確定系統“做什么?”的問題,最終建立起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
首先是獲得當前系統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對當前系統的真實寫照,可能是一個由人工操作的過程,也可能是一個已有的但需要改進的計算機系統。首先是要對現行系統進行分析、理解,了解它的組織情況、數據流向、輸入輸出,資源利用情況等,在分析的基礎上畫出它的物理模型。然后抽象出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
邏輯模型是在物理模型基礎上,去掉一些次要的因素,建立起反映系統本質的邏輯模型。接下來建立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通過分析目標系統與當前系統在邏輯上的區別,建立符合用戶需求的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最后補充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對目標系統進行補充完善 ,將一些次要的因素補充進去,例如出錯處理等。
UML(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即統一建模語言)是一種編制系統藍圖的標準化語言,可以對復雜的系統建立可視化的系統模型,目前已經被工業標準化組織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接受,一經推出便得到許多著名的計算機廠商如Microsoft、HP、IBM、Oracle等的支持,也在逐步開始應用到需求分析過程中。
在使用UML建立當前系統邏輯模型過程中,初學者通常會遇到一些問題:
1.什么時候真正需要業務模型?什么時候用例模型獨立存在?
2.在進行精確的業務建模時能用哪些UML圖形?如何知道是否用順序圖或者交互圖?
3.業務模型如何涉及到其他模型(如領域模型,用例模型等等)呢?如何有機地組織這些模型?
本文將通過圖書館管理系統這個簡單而典型的實例來進行一次UML需求分析實踐之旅。
許多讀者對圖書館圖書管理工作比較熟悉,主要是圍繞讀者、圖書和工作人員的借還書展開工作。我們先看看圖書館工作人員和部分讀者的需求。
讀者來圖書館借書,可能先查詢書庫的圖書記錄。查詢可以按書名、作者、圖書編號、關鍵字查詢。查詢有兩種結果,如果查到則記下書號,交給工作人員,然后等候辦理借書手續。如果該書已經被全部借出,則可做借書登記,等待有書時被通知。如果圖書館沒有該書的記錄,則做缺書登記。
辦理借書手續時先要出示圖書證,沒有圖書證則去申請圖書證。如果借書數量超出規定,則提示“借書數量超限,不能繼續借閱”。工作人員登記借閱人信息、借閱的圖書信息、借出時間和應還書時間。系統自動修改書庫的圖書記錄、讀者庫信息。
當一位讀者還書時,工作人員根據圖書證編號,找到讀者的借書信息,查看是否超期,如果已經超期,則進行超期處罰。
如果圖書有破損、丟失,則進行破損處罰。清除借閱記錄,同時系統自動查看是否有等待借閱登記,如果有則發出通知,修改書庫記錄,該書設置為已預訂狀態,否則設置為可借狀態。
圖書采購人員進行圖書采購時,要參考各類圖書的庫存數和借閱率,注意合理采購。如果有缺書登記則隨時進行采購。正在采購的圖書組成一個采購中書庫。
采購到貨后,進行驗收,編號,同時加入圖書庫,修改采購中書庫,并且查看訂閱庫,發出到書通知,并且已經修改書庫的圖書記錄為已預訂狀態。
借書登記是當欲借的書被借空后,讀者自愿選擇的一種操作,它應該記錄讀者名和聯系方式,一旦有這本書后可通知讀者。
到書通知,當讀者預訂的書來到之后,按照讀者給出的聯系方式發出通知。
缺書登記是當讀者需要的書庫內查詢沒有記錄時,將此信息轉入缺貨庫,通知采購員采購。
圖書注銷,如果圖書丟失或舊書淘汰,則將該書從書庫中清除。
根據需求描述整理一張需求表:
需求分析時首先要識別出系統的參與者,在簡單的圖書館管理系統中,可以劃分出兩種參與者:讀者和管理員。當然,根據業務的復雜程度,參與者也可以進行細分,比如讀者可以再分為學生讀者、教師讀者、校外讀者,管理員根據業務和權限的不同可以再細分為庫房管理員、借還書操作員、系統維護人員、圖書館管理人員等不同角色。在這里,為了簡化處理,我們只列出了讀者和管理員。對參與者描述如下:
(1)讀者
描述:讀者可以借閱、預定、歸還物理書刊,可以對書籍和個人信息進行查詢,可以取消預定,可以提出辦卡申請。
示例:持有借閱卡的任何人和組織。
共3頁: 1 [2] [3] 下一頁 |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