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如何進階信息系統分析師

發表于:2007-04-28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專家訪談信息系統分析師進階如何
2006年軟考報名在即,經過多年的考試選拔,初、中級人才逐漸成長,報名高級資格考試——系統分析師的人越來越多。系統分析師是信息系統 開發 的高端人才;是了解經濟管理和熟悉IT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對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和 項目管理 的領軍人物。但是目

2006年軟考報名在即,經過多年的考試選拔,初、中級人才逐漸成長,報名高級資格考試——系統分析師的人越來越多。系統分析師是信息系統開發的高端人才;是了解經濟管理和熟悉IT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是對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和項目管理的領軍人物。但是目前很多人對系統分析師的定位等概念還模糊不清,基于此,賽迪網特聘請清華大學侯炳輝教授做客賽迪聊天室,幫您解讀系統分析師的相關問題。

侯炳輝: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管理軟件學院董事長,信息產業部全國電子信息應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全國信息技術及應用遠程培訓教育工程專家組長,全國管理決策與信息系統學會副理事長等多項職務,是我國第一個工科高校MIS專業主要設計者之一,全國高教自考《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主要設計者之一,軟考指定用書《系統分析師教程》主編之一。

    主持人:侯老師,您好!首先代表賽迪網全體員工歡迎您來到我們的聊天室。

    侯老師已經從事信息系統研究二十多年了,對信息系統人才定位、課程建設和培養模式都有比較成熟的想法和實踐經驗。下面首先請候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信息系統的由來以及信息系統人才的定位吧。

    侯炳輝:信息系統專業確切的名字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早在80年代的時候,各院校的這個專業的名字叫管理信息系統,即MIS。1980年,在清華大學的經濟管理系,現在叫經濟管理學院,首先成立了這個專業。90年代教育部的專業目錄中定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實際上是一回事。這個專業培養的人才不完全是計算機人才,也不完全是管理人才,而是管理與計算機相結合,既懂得管理,又熟悉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信息系統人才主要學習的是信息化知識,比如政府的信息化、企業的信息化。當然信息化過程中需要很多計算機的硬件人才、軟件人才和網絡人才。但是在信息化過程中,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涉及到管理。特別是企業的信息化,首先是企業管理,企業管理的一套流程(我們稱為業務流程)需要了解。如果你不知道業務流程,就不可能用計算機去管理它。政府也一樣,就是干什么事情也都有工作流程問題。也就是說他既要懂得政務管理過程,又要熟悉技術,而且對技術的要求也很高。

    在我們建立這個專業的時候,專業知識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是經濟管理知識,因為企業里一定會有有關經濟和管理問題。例如宏觀經濟、微觀經濟、財務、會計、計劃管理等等,綜合起來就是經濟和管理方面的知識,這方面的內容占據了我們專業課程的相當大比例。

    第二是信息技術知識,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等知識。軟件包括數據庫、軟件工程等。網絡知識包括網絡的應用、網絡的管理、網絡的安全,網絡的布線等等。這方面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如果這些方面沒有學好的話,也不能夠說是合格的人才。

    第三是系統方面的知識。比如要解決一個復雜問題,需要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待。比如一個企業是非常復雜的一個系統,有人、有機構、有設備、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所有的東西要完整運轉的話就非常復雜。顯然如何對待企業這樣的系統,僅有技術是不夠的。一個企業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比如寶鋼,有好多萬人,每日生產很多鋼,還有諸多的設備、諸多的組織機構構成了一個大系統。用計算機管理寶鋼必須要有系統的概念,也就是從企業整個出發研究問題。而不是只看某一點。要解決系統問題往往要用模型描述,用圖形、圖像、文字、數學的東西描述出來,然后去認識這個模型。解決這個模型很多問題可能需要用數學去解決,比如成本怎么計算?產品生產多少?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建立數學模型,這些都屬于系統方面的知識。

    我們這個專業可以這樣來描述“既要有系統的觀點、數學的知識(如運籌學、數理統計等),又要有計算機的技術(網絡、硬件、軟件等)”。

    由此可見,我們的培養目標,顯然不是一個純技術人員。如果我們這個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編程序,那就是培養的失敗。

    主持人:您說的培養目標,也就是說信息系統專業的人才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首先他必須有精通的技術,以及有關管理的能力。尤其您強調要加強管理能力的培養,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提升管理能力呢?

    侯炳輝:是的,應該提升管理能力。包括對技術的管理,對團隊的管理和項目的管理。如果不懂技術他就無法進行技術管理,可能會被技術人員牽著鼻子走。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企業規模不是很大,技術人員對技術總是非常感興趣,他可能把最好的設備用到這個上面來,那不就是“殺雞用牛刀”了? 進行企業信息化,首先站在整個企業的角度進行系統分析。如果企業規模較大,直接去解決非常困難。對大系統來說,最拿手的辦法,就是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將系統一塊一塊分析。比如鋼鐵企業,這樣的大系統,就要先調查分析企業的規劃是什么,產品是什么,產量是多少,設備是什么等等。這叫系統分析。系統分析就是以大變小,逐個解決。

    主持人:系統分析是由大變小來解決問題,那么是否會產生片面,缺乏全局性?

    侯炳輝:只有分析也是不夠的,分析的目的是把企業的模型建立起來,然后把企業弄清楚,描述出來。分析完了以后要綜合,就是要設計。就是要告訴人家這個企業是怎樣的企業,需要什么功能,需要什么設備。在這個基礎之上,要做什么樣的信息系統方案。也就是提出一個邏輯方案。所謂邏輯方案就是企業要信息化,應該做什么事情。這一步完成以后,要實現這個方案,也就是要設計“物理方案”,邏輯方案是系統分析后邏輯設計的結果。物理方案就是用物理的形式滿足這個方案,比如網絡應該多大的規模,數據庫應該什么樣子,系統的功能模塊應該是幾個,這幾個模塊還要更細的劃分,就是系統設計的事。系統設計完成以后,就讓程序員編程序去實現。

    主持人:現在信息產業部有一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即軟考),它現在的體系分成初、中、高三級,從程序員、網絡管理員到網絡工程師、軟件設計師以及到最后的系統分析師,有一個不斷提高的路徑。您剛才講的系統分析師是最高級的,您能不能給廣大計算機以及相關專業的從業者推薦一個職業成長的方案呢?

    侯炳輝:1985年的時候我曾給系統分析師的考試命過題,當時系統分析師考試辦公室在上海復旦大學,負責人是上海復旦大學計算機系的系主任,也就是當時國家軟件考試辦公室的主任。因為我們的命題有差異,我專程去了上海,溝通以后發現,我們說的系統分析師是一個企業管理應用系統的分析師,而國家軟考辦所理解的系統分析師是軟件系統的分析師,兩個概念有所不同。最后商榷的結果就是現在系統分析師考試大綱的內容。但是現在系統分析師考試題目過渡偏于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方面。

    系統分析師考試上午是知識結構,下午是案例分析和論文。比如論文題是根據實際經驗命的。有經驗人一般工作了5、6年、甚至10多年,他考系統分析師時,上午的題通過有困難,因為大都忘掉了。下午的試題倒還可以,因為實踐經驗豐富,但上下午分數平均起來還是不行。反過來說,有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對上午的題可能還可以,但是下午由于沒有實踐經驗,論文試題可能不行。這樣就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容易通過系統分析師考試,考不到這個資格證書。沒有證書的話這個人就不可能被很好的錄用,沒有放到系統分析師的位置,沒有用好他,就浪費了。像有些高年級大學生跟著老師搞過項目,他也可能在案例分析和論文中有較好的回答,這樣就能通過了。如果把剛剛畢業的年輕人放到項目負責人的位置,那可能會耽誤企業化,所以別小看系統分析師的考試,它也會影響到企業、政府以及我們國家的信息化,也將影響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主持人:系統分析師對于國家信息化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您能否對有意成為系統分析師的人提供一些自我成長的思路和建議呢?

    侯炳輝:人才培養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系統的問題。所謂系統的問題也就是說要做全面的考慮、整體的考慮。這個系統問題需要從幾個具體方面來考慮。

    第一是定位,系統分析師究竟能做什么?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從知識結構來看,就是要懂得管理、懂得技術、懂得系統;從能力結構看,就是站在組織的角度進行分析、進行設計和提出方案。為此要建立一個知識體系,不僅要學習 數學、軟件工程知識,還要掌握其他相關知識,如經濟管理知識,就其深度而言,不一定很深,但是要了解基本知識。

    第二是IT知識的完整性。建立一個企業的信息系統,需要具備系統的IT知識。除了了解主機、網絡、設備等以外,還要了解與主機配合的數據庫、系統、軟件、安全等知識。因為將來搞邏輯方案第一件事情就是系統結構是什么樣的,是C/S還是B/S,主機用的是惠普的,還是IBM的,數據庫用的Oracle還是SQL SERVER,網絡的安全應該什么樣,這些都能說得出來,我們稱為信息系統結構。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要注意從應用的角度進行適當培訓,然后進行考核。

    第三是系統分析設計的基本知識。系統分析設計就是對系統進行分析和設計,分析和設計的一套規則和方法,叫信息系統開發方法論。系統分析與設計包括建立邏輯模型、物理模型等。設計的時候需要把數據庫知識和軟件工程知識整合起來,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分析和設計的體系,形成由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踐構成的設計開發流程,其中的系統實踐是指如何編程序、寫軟件。這里還需要具備各類相關應用軟件的知識。

    第四是信息化和信息系統原理知識,這里需要強調掌握信息化、系統理論和管理信息系統的相關知識,這樣才能具備解決系統問題的原則和方法。

    第五是最新技術與產品知識。因為信息化過程中,技術在不斷的發展。這個“新”指的不僅是最新的,同時也是成熟的。好用的產品。比如現在提出的SOA、EAI、中間件等新技術,如果系統分析師不懂的話,會很落后。比如大家現在搞的B/S結構,根本不懂B/S結構是不行的,就需要培訓。這些內容的學習最好能夠結合具體要解決的任務、基于問題進行學習。

    第六是輔導論文和案例的分析知識。有些人寫的論文一塌糊涂,邏輯思維很亂,那肯定是沒有經驗的人寫的,因為做系統管理的肯定是有系統思想的。比如說給出一個背景,一個企業有多大規模,原來情況怎么樣,現在的情況怎么樣,把你的觀點用800個字寫出來。這800個字如果他沒有經驗的話寫的肯定是一塌糊涂,如果寫的好的話,一看就是有經驗的。有些人可能有經驗,文字能力不夠,這也不行。這方面的知識需要具備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和交流能力。

    主持人:侯老師,比如說我現在是程序員,那下一步的正常軌跡就應該是準備向軟件設計師、系統分析師努力了嗎?

    侯炳輝:大學剛畢業的人都可以當程序員。經過程序員以后考軟件工程師,這是比程序員更高一點,他不光是會編程序,還能做一些模塊劃分等等工作。軟件工程師有一定工作經驗以后顯然要往上走了。

    從軟件設計師向系統設計師過渡則跟他的大學背景有關。計算機系出來的人有一部分是他的強項,比如IT是他的強項,網絡、數據庫這些都是強項,都好辦。但是系統分析的系統性的課和管理的課可能是弱項,所以要加強。其他專業出身的,比如自動化等,他編程序也可以,但是要考系分的話,他還要多學點東西,要學一點管理和計算機方面的課程。還有管理出身的,管理這塊可能算強項,但是IT知識又不夠了,所以要進行培訓。所以系統分析師不一定是計算機系的人,什么人都可以達到。

    主持人:您已經系統介紹了成為系統分析師需要具備和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那么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那些問題呢?

    侯炳輝:前面提到信息系統分析師是復合型人才,既要懂得計算機技術,又要熟悉系統工程知識,還要具備管理知識。其學科背景不一定都是計算機專業的,這也說明構成系統分析師學科背景的廣泛性和復雜性。

    對此,還要有另外一門課,即“項目管理與信息監理”課程,它包含質量管理、審計知識。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幫助大家成為具備項目管理、信息監理和質量管理知識的綜合型人才。

    主持人:侯老師系統介紹了信息系統分析師人才的定位、知識和能力結構,并多次強調從事系統規劃和分析設計的人才必須是復合型人才,這對于我們明確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再次感謝侯老師百忙之中作客賽迪網聊天室!

    侯炳輝:謝謝大家,我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言,僅作參考。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

国产97人人超碰caoprom_尤物国产在线一区手机播放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_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