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之2
原創:胖子劉(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謝謝。)
(一)主擴展模式
主擴展模式,通常用來將幾個相似的對象的共有屬性抽取出來,形成一個“公共屬性表”;其余屬性則分別形成“專有屬性表”,且“公共屬性表”與“專有屬性表”都是“一對一”的關系。
“專有屬性表”可以看作是對“公共屬性表”的擴展,兩者合在一起就是對一個特定對象的完整描述,故此得名“主擴展模式”。
舉例如下(注:這個例子已經作了相當程度的簡化,僅僅是用來幫助大家理解“主擴展模式”這個概念來使用的,請大家注意)。
假設某公司包括如下6種類型的工作人員:采購員、營銷員、庫房管理員、收銀員、財務人員和咨詢專家,采用主擴展模式進行設計,如下圖所示。
無論哪種類型的工作人員,都要訪問公司的辦公軟件,所以都有“登陸代碼”和“登錄密碼”;并且作為一般屬性,“姓名”、“性別”、“身份證號”、“入職時間”、“離職時間”等屬性,都與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崗位無關,所以可以抽取出來作為公共屬性,創建“公司員工”表。
很顯然,公司委派員工采購哪些商品是“采購員”的專有屬性,這是由公司的實際業務特點決定的。換句話說,公司不可能把采購任務放到“營銷員”身上,也不可能放到“庫房管理員”身上,“采購商品”屬性就是“采購員”的專用屬性。
“采購員”表的主鍵與“公司員工”表的主鍵是相同的,包括字段名稱和字段的實際取值;“采購員”表的主鍵同時是“公司員工”表主鍵的外鍵。在PDM圖里可以看到“采購員”表中的“員工ID”字段后面有一個“<pk,fk>”標記,這個標記就說明“員工ID”字段既是“采購員”表的主鍵,同時也是該表的外鍵。
“公司員工”表是主表,“采購員”表是擴展表,二者是“一對一”的關系,兩個表的字段合起來就是對“采購員”這個對象的完整說明。同理,“公司員工”表和其他5個表之間也都分別構成了“一對一”的關系。
對于主表來說,從表既可以沒有記錄,也可以有唯一一條記錄來對主表進行擴展說明,這就是“主擴展模式”。
連載之3
原創:胖子劉(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謝謝。)
(二)主從模式
主從模式,是數據庫設計模式中最常見、也是大家日常設計工作中用的最多的一種模式,它描述了兩個表之間的主從關系,是典型的“一對多”關系。
舉例如下(注:這個例子已經作了相當程度的簡化,僅僅是用來幫助大家理解“主從模式”這個概念來使用的,請大家注意)。
比如
論壇程序。一個論壇通常都會有若干“板塊”,在每個板塊里面,大家可以發布很多的新帖。這時候“板塊”和“發帖”就是主從模式,主表是“板塊”,從表是“發帖”,二者是“一對多”的關系。
多個潛水員也可以對感興趣的同一份發帖進行回復,以表達各自的意見,這時候,一個“發帖”就有了多份“回復”,又構成了一個“主從模式”。

連載之4
原創:胖子劉(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謝謝。)
(三)名值模式
名值模式,通常用來描述在系統設計階段不能完全確定屬性的對象,這些對象的屬性在系統運行時會有很大的變更,或者是多個對象之間的屬性存在很大的差異。
舉例如下(注:這個例子已經作了相當程度的簡化,僅僅是用來幫助大家理解“名值模式”這個概念來使用的,請大家注意)。
1. 使用名值模式進行設計時,如果對“其他屬性”僅作瀏覽保存、不作其它任何特殊處理,則通常會設計一個“屬性
模板”表,該表的數據記錄在系統運行時動態維護。
系統運行時,如需維護“產品其他屬性”,可先從“屬性模板”中選擇一個屬性名稱,然后填寫“屬性值”保存,系統會將對應的產品ID、屬性模板ID及剛剛填寫的“屬性值”一起保存在“產品其他屬性”里,這樣就完成了相關設置。無論產品的其他屬性需求發生怎樣的變化、怎樣增刪改屬性,都可以在運行時實現,而不必修改數據庫設計和程序代碼。(見下圖)
2. 使用名值模式進行設計時,如果對“其他屬性”有特殊處理,比如統計匯總,那么這個屬性名稱需要在程序代碼中作“硬編碼”,即該屬性名稱需要在程序代碼中有所體現,此時可以在“產品其他屬性”表中直接記錄“屬性名稱”,不再需要“屬性模板”表。
系統運行時,如需維護“產品其他屬性”,程序直接列出“屬性名稱”,然后填寫“屬性值”保存,系統會將對應的產品ID、屬性名稱及剛剛填寫的“屬性值”一起保存在“產品其他屬性”里,這樣就完成了相關設置。以后如果需求發生變更,則只需修改相應的程序代碼即可,不必修改數據庫設計。(見下圖)

連載之5
原創:胖子劉(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謝謝。)
(四)多對多模式
多對多模式,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數據庫設計模式,它所描述的兩個對象不分主次、地位對等、互為一對多的關系。對于A表來說,一條記錄對應著B表的多條記錄,反過來對于B表來說,一條記錄也對應著A表的多條記錄,這種情況就是“多對多模式”。
“多對多模式”需要在A表和B表之間有一個關聯表,這個關聯表也是“多對多模式”的核心所在。根據關聯表是否有獨立的業務處理需求,可將其劃分為兩種細分情況。
1. 關聯表有獨立的業務處理需求。
舉例如下(注:這個例子已經作了相當程度的簡化,僅僅是用來幫助大家理解“多對多模式”這個概念來使用的,請大家注意)。
比如網上書店,通常都會有“書目信息”和“批發單”。一條“書目信息”面對不同的購買客戶、可以存在多張“批發單”,反過來,一張“批發單”也可以批發多條書目,這就是多對多模式。中間的“批發單明細”表就是兩者的關聯表,具備獨立的業務處理需求,是一個業務實體對象,因此它具備一些特有的屬性,比如針對每一條明細記錄而言的“累計退貨次數”、“累計退貨數量”、“累計結算次數”、“累計結算數量”;由于批發單明細在數據產生后已經打印出紙質清單提供給客戶,因此在“批發單明細”表里對紙質清單中打印的書目信息屬性作了冗余(逆標準化),這樣在將來即使修改了“書目信息”表中的屬性,也不會影響跟客戶核對批發單明細,不會影響未來的財務結算業務。
2. 關聯表沒有獨立的業務處理需求
舉例如下(注:這個例子已經作了相當程度的簡化,僅僅是用來幫助大家理解“多對多模式”這個概念來使用的,請大家注意)。
比如用戶與角色之間的關系,一般系統在做權限控制方面的程序時都會涉及到“系統用戶表”和“系統角色表”。一個用戶可以從屬于多個角色,反過來一個角色里面也可以包含多個用戶,兩者也是典型的“多對多關系”。其中的關聯表“用戶角色關聯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僅僅用作表示用戶與角色之間的關聯關系,本身不具備獨立的業務處理需求,所以也就沒有什么特殊的屬性。
連載之6
原創:胖子劉(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謝謝。)
(五)使用上述四種模式的一般原則
1. 什么時候用“主擴展模式”?
對象的個數不多;各個對象之間的屬性有一定差別;各個對象的屬性在數據庫設計階段能夠完全確定;各個擴展對象有獨立的、相對比較復雜的業務處理需求,此時用“主擴展模式”。將各個對象的共有屬性抽取出來設計為“主表”,將各個對象的剩余屬性分別設計為相應的“擴展表”,“主表”與各個“擴展表”分別建立一對一的關系。
2. 什么時候用“主從模式”?
對象的個數較多且不固定;各個對象之間的屬性幾乎沒有差異;對象的屬性在數據庫設計階段能夠完全確定;各個對象沒有獨立的業務處理需求,此時用“主從模式”。將各個對象設計為“從表”的記錄,與“主表”對象建立一對多的關系。
3. 什么時候用“名值模式”?
對象的個數極多;各個對象之間的屬性有較大差異;對象屬性在數據庫設計階段不能確定,或者在系統運行時有較大變更;各個對象沒有相互獨立的業務處理需求,此時用“名值模式”。
4. 什么時候用“多對多模式”?
兩個對象之間互為一對多關系,則使用“多對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