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數據庫技術回顧與展望

發表于:2007-04-28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數據庫2006回顧展望技術
自從 1970 年 E.F.Codd 博士發表那篇著名的論文( 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 )以來,關系 數據庫 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 關系數據庫理論早已成熟,而關系型數據庫技術卻只是在完善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關系型
自從1970E.F.Codd 博士發表那篇著名的論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以來,關系數據庫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關系數據庫理論早已成熟,而關系型數據庫技術卻只是在完善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關系型數據庫將會走向何方?這么多年來一直是大家廣為關注的話題。長期以來,關系型數據庫一直向著容納更多、需求更少、應用更高等方向發展。
數據庫的發展方向之一
——容納更多
所謂容納更多,也就是將更多樣的數據存入數據庫之中,不斷擴展數據庫的存儲能力。從早期的文本數據到現在的音頻、視頻數據,各類文檔、非結構化XML數據等,幾乎所有的數據都可以被存儲在數據庫之中。
從這個意義上說XML數據也只是數據庫向存儲更多方向發展的一個產物。
2006年,數據庫領域一個令人矚目的事件是IBM發布了DB2 V9 Viper數據庫版本,在這一數據庫版本中,IBM引入PureXML 支持,這意味著XML數據將以其自身固有的分層格式進行存儲和查詢;通過將原生XML帶入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中,使 得關系型數據可以和非關系型數據在同一數據庫中并存,IBM期望通過XML數據的靈活性來彌補關系型數據庫在這方面的不足。
而且依托于IBM的種種技術創新,新的XML技術和傳統的以大對象方式存儲具有本質的區別,這更被看作關系型數據庫向傳統數據庫的一種回歸。從這個意義上說,IBM2006年引導了數據庫市場的一時之風。
我們來看一些分析數據,根據Gartner公司的統計數據,在2005年,Oracle的全球市場份額為48.6%,IBM的市場份額為22%,微軟的市場份額為15% (下表所示市場規模單位為百萬美元,數據來自Gartner公司官方網站):
 而根據最近國內統計公司易觀國際的統計數據,在2006年第三季度,國內市場的數據庫市場規模達到4.63億元,具體份額分布情況為:Oracle占有39%,IBM占有26%,微軟為17.8% (統計數據來自互聯網)
如果Q3國內的統計數據基本準確的話,我們僅通過兩個統計數據粗略類比一下比例份額:Oracle份額有所下降,DB2取得了一些增長;
 
那么這可能說明IBMDB2 V9 Viper在國內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的用戶已經逐漸開始嘗試這一全新的數據庫版本。
伴隨IBM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可能有用戶已經向DB2傾斜 ; 可是長期的趨勢有待更全面的統計數據。
數據庫行業的領先者Oracle2006年并未發布新的軟件版本,自2004Oracle10g開始推出以來,Oracle一直在對這一版本進行不斷修正,在2005Oracle發布了Oracle10g Release 2版本;而在2006年,Oracle在服務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這包括使用Oracle自己的HTML DB技術重構了Metalink站點(Oracle的技術支持站點)、修改用戶注冊和激活方式等,在新的模式下,服務過期的用戶將會無法訪問Metalink的資源,而在此之前,服務過期的用戶是可以訪問Metalink獲得文檔資源或下載補丁的;據統計,這一修正已經促使了很多用戶續簽或再次購買Oracle的技術服務。所以我們猜測Oracle2006年的營收方面仍然會有不俗的表現。
2006 Oracle OpenWorld技術大會上,Oracle又一強勢舉動是宣布提供企業級別的Linux 支持服務,并且很快發布了打上了Oracle LogoEnterprise Linux,這也就意味著Oracle已經開始染指操作系統,強化并完善其戰略布局。
自從OracleOracle10g發布了群集支持軟件CRS(Cluster Ready Services-Oracle的群集支撐軟件)以后,大家一直在猜測Oracle進軍操作系統的步伐,現在Oracle已經做出反映。
雖然Oracle2006年并沒有推出強勢的數據庫功能以抗衡IBMPureXML技術,但是Oracle在完善戰略布局,加強服務等方面的確取得了重大進步。在2006Oracle最大的舉措就是通過完善服務、升級軟件來進一步穩固自己的市場。
 
數據庫的發展方向之二
——需求更少
隨著關系型數據庫的不斷成熟,數據庫向著需求更少的方向發展。所謂需求更少是指數據庫以更少的相對資源消耗、更高的性能運行,并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數據庫變得更加智能,維護和使用將更加簡單。
在這一方面,Oracle數據庫一直走在前列,從Oracle9i開始,Oracle一直致力于是數據庫軟件更加自動化,在這一原則的支撐下,Oracle不斷實現了諸如自動PGA管理、自動SGA管理、自動段空間管理(ASSM)、自動存儲管理(ASM)等等新特性,這些新特性切實降低了DBA的工作量,使得數據庫的管理更加簡單;而IBM DB2也一直在加強這方面的功能,IBMSMART技術(Self-Managing And Resource Tuning -自我管理和資源調優)正是在這些方面的增強。在DB2 V9IBM同樣推出了一系列的自動化特性,包括自動數據庫管理功能、自動統計數據收集等功能,但是這些特性相較Oracle而言是來之甚晚的,所以在2006IBM主推的是XML這一重大改進。
根據Oracle公司在200610月舉行的OpenWorld大會上公布的統計數據,自Oracle10g發布以來,僅有約一半的用戶升級到Oracle10g,其他用戶仍然維持在原來的版本運行 ; 所以IBMViper能否得到用戶的認可取得成功,還有待檢驗。
2006年的OpenWorld大會上,Oracle展示了新的數據庫版本Oracle11g(正式版本可能不叫這個名字),從公開的有限的資料看,在這一版本中,Oracle在易用性方面做出了進一步的增強。這包括最受矚目的在線應用升級等特性,Oracle期待通過Hot Patching等功能實現Oracle數據庫的無宕機(No Downtime) 維護,Oracle所作的所有增強都是用戶最為需要的。
一直以來,用戶最關心的是XML技術的性能問題,由于在轉換過程中,大量標簽、標記的引入,XML會帶來大量的冗余數據,從而影響性能,那么XML數據庫的性能到底如何?我們可以從IBM官方的測試數據來獲取一點直觀的印象 :
IBM工程師通過一個測試場景對金融公司在線經紀業務進行建模。
處理器:IBM System p5 560Q, 8處理器的邏輯分區(LPAR),1.5GHz 頻率
內存 : 32GB
操作系統 : AIX 5L v5.3 TL04
存儲 : IBM TotalStorage DS8100
測試插入工作負載的結果
插入36,020,833個文檔花費的總時間大約是160分鐘,產生的平均吞吐量是每秒3770個插入。吞吐量隨文檔的大小而變化 :
 訂單文檔(1K2K)以平均每秒 5320個插入的吞吐量插入。
 帳號文檔(3K10K)以平均每秒1550個插入的吞吐量插入。
插入這兩種文檔的數據量速度都是大約每小時30GB。下圖顯示隨著訂單數量增長到300萬個文檔,訂單插入的速度幾乎保持不變(見下表)。
 
 
測試查詢工作負載的結果
查詢工作負載隨著 CPU 利用率接近 100%,吞吐量曲線逐漸變平。最好的吞吐量出現在有 150 個用戶的情況下,在 CPU 利用率為 96% 時達到每秒 5480 個查詢(見下表)。
 
 
測試混合工作負載的結果
混合工作負載最好的性能也出現在有 150 個并發用戶時,吞吐量是每秒 1980 個事務(見下表)。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規模、設備性能大致估算出自己系統的性能指標。隨著硬件系統的不斷升級,性能也許不再是人們主要關心的問題。
通常我們認為,技術的進步有兩種,一種是用戶推動的變革、一種是由廠商推動的革新。前者為用戶所接受是順理成章的,而后者則會相對困難。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Oracle為用戶所不斷推動,而2006年,IBM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推動其XML新特性,至于結果怎樣,也許只有時間能夠告訴我們。
 
數據庫的發展方向之三
——應用更高
隨著數據庫技術的不斷完善,用戶數據的不斷積累,用戶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在此之上,更高級的應用應運而生,這包括已經成熟的數據倉庫應用、廣為接受的商業智能(BI)應用、以及方興未艾的SOA等。
當數據庫能夠容納幾乎所有數據之后,我們必然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快速獲得我們需要的數據,這也就需要另外一項高級增強——面向搜索的增強或者說面向需求的增強——數據分析和挖掘。
微軟公司200612月發布的Vista操作系統中,微軟已經將搜索框加入到開始菜單的最初始位置,讓用戶最先接觸到搜索,最快的找到用戶的數據 ;2006年,Google獲得了飛速發展,Google帶給我們的最大便利就是快速的獲取數據。
那么無疑,關系型數據庫和相關應用也必然朝著這個方向不斷發展和完善。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

国产97人人超碰caoprom_尤物国产在线一区手机播放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_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