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paring:分配一個結構用來存儲類信息,這個結構中包含了類中定義的成員變量,方法和接口的信息。
Resolving:把這個類的常量池中的所有的符號引用改變成直接引用。
Initializing:把類中的變量初始化成合適的值。執行靜態初始化程序,把靜態變量初始化成指定的值。
JVM規范定義了上面的幾個任務,不過它允許具體執行的時候能夠有些靈活的變動。
運行時數據區(Runtime Data Areas)
圖 4: 運行時數據區
運行時數據區是在JVM運行的時候操作所分配的內存區。運行時內存區可以劃分為6個區域。在這6個區域中,一個PC Register,JVM stack 以及Native Method Statck都是按照線程創建的,Heap,Method Area以及Runtime Constant Pool都是被所有線程公用的。
PC寄存器(PC register):每個線程啟動的時候,都會創建一個PC(Program Counter ,程序計數器)寄存器。PC寄存器里保存有當前正在執行的JVM指令的地址。
JVM 堆棧(JVM stack):每個線程啟動的時候,都會創建一個JVM堆棧。它是用來保存棧幀的。JVM只會在JVM堆棧上對棧幀進行push和pop的操作。如果出現了異常,堆棧跟蹤信息的每一行都代表一個棧幀立的信息,這些信息它是通過類似于printStackTrace()這樣的方法來展示的。
圖 5: JVM堆棧
-棧幀(stack frame):每當一個方法在JVM上執行的時候,都會創建一個棧幀,并且會添加到當前線程的JVM堆棧上。當這個方法執行結束的時候,這個棧幀就會被移除。每個棧幀里都包含有當前正在執行的方法所屬類的本地變量數組,操作數棧,以及運行時常量池的引用。本地變量數組的和操作數棧的大小都是在編譯時確定的。因此,一個方法的棧幀的大小也是固定不變的。
-局部變量數組(Local variable array):這個數組的索引從0開始。索引為0的變量表示這個方法所屬的類的實例。從1開始,首先存放的是傳給該方法的參數,在參數后面保存的是方法的局部變量。
- 操作數棧(Operand stack):方法實際運行的工作空間。每個方法都在操作數棧和局部變量數組之間交換數據,并且壓入或者彈出其他方法返回的結果。操作數棧所需的最大空間是在編譯期確定的。因此,操作數棧的大小也可以在編譯期間確定。
本地方法棧(Native method stack):供用非Java語言實現的本地方法的堆棧。換句話說,它是用來調用通過JNI(Java Native Interface Java本地接口)調用的C/C++代碼。根據具體的語言,一個C堆?;蛘逤++堆棧會被創建。
方法區(Method area):方法區是所有線程共享的,它是在JVM啟動的時候創建的。它保存所有被JVM加載的類和接口的運行時常量池,成員變量以及方法的信息,靜態變量以及方法的字節碼。JVM的提供者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實現方法區。在Oracle 的HotSpot JVM里,方法區被稱為永久區或者永久代(PermGen)。是否對方法區進行垃圾回收對JVM的實現是可選的。
運行時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這個區域和class文件里的constant_pool是相對應的。這個區域是包含在方法區里的,不過,對于JVM的操作而言,它是一個核心的角色。因此在JVM規范里特別提到了它的重要性。除了包含每個類和接口的常量,它也包含了所有方法和變量的引用。簡而言之,當一個方法或者變量被引用時,JVM通過運行時常量區來查找方法或者變量在內存里的實際地址。
堆(Heap):用來保存實例或者對象的空間,而且它是垃圾回收的主要目標。當討論類似于JVM性能之類的問題時,它經常會被提及。JVM提供者可以決定怎么來配置堆空間,以及不對它進行垃圾回收。
現在我們再會過頭來看看之前反匯編的字節碼
1
2
3
4
5
6
7
8
|
public void add(java.lang.String); Code: 0 : aload_0 1 : getfield # 15 ; //Field admin:Lcom/nhn/user/UserAdmin; 4 : aload_1 5 : invokevirtual # 23 ; //Method com/nhn/user/UserAdmin.addUser:(Ljava/lang/String;)Lcom/nhn/user/User; 8 : pop 9 : return |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