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 Linux 產業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
《IT 時代周刊》記者獲悉,在近期召開的“Linux 產業與應用峰會”上,產業界著眼于強調 Linux 的商業布局,而學術界專家卻強烈要求 Linux 廠商開放“源代碼”,為中國 Linux “正本清源”。
“Linux 產業與應用峰會”是中國政府第3次對開源軟件進行大規模的政府推進行動。然而,峰會上產業界過于強調的商業意識強烈地表現出中國的開源軟件已經染上了與其本質格格不入的“商業病毒”——商業軟件的知識產權。
國內廠商的封閉現狀
從 2000 年到現在,國家對中科紅旗的直接和間接投資就已經超過2億元人民幣。作為中國 Linux 操作系統的龍頭企業,中科紅旗在“開源問題”上,就已經讓業界大跌眼鏡。同樣的問題,上海中標軟件和南京新華科技也存在。
“目前國內的 Linux 操作系統在源代碼開放方面存在很大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中國自由軟件的發展,并有損中國 Linux 的國際形象?!薄爸袊?Linux 之父”袁萌教授不無憂慮地告訴本刊記者,“北京的中科紅旗不提供源代碼,上海的中標軟件也不提供源代碼。這與開源技術的本質背道而馳?!?
袁萌曾擔任中科紅旗總工程師。據他介紹,美國紅帽子在華銷售的 Linux 操作系統提供 3 張光盤,第 3 張就是源代碼光盤,而中科紅旗出售的操作系統只有 2 張光盤,其中不含源碼資源。
中科紅旗負責 Linux 研發的副總裁鄭忠源博士向本刊證實了國內 Linux 操作系統的開發過程中的“源碼”封閉現象。同時,鄭為中科紅旗辯稱:“只要不涉及法律和第3方版權問題,中科紅旗基本上采取開放態度。但如果涉及第 3 方利益,為避免由此引起的法律糾紛,我們則采取‘不開放’政策?!?
鄭忠源認為妨礙國內企業開放源碼的問題在于,涉及相關聯的廠商知識產權,以及市場競爭問題,再者就是成本問題。據了解,現在國內的 Linux 企業大都不贏利。
但讓本刊記者不解的是,國內軟件企業掌握的 Linux 源碼大部分免費取自于 Linux 社區,所謂的 Linux 操作系統也只是在此基礎上的修改和創新。而按照自由軟件的 GNU 原則,自由軟件允許任何用戶自由拷貝、修改、和銷售,對源碼的任何修改必須向任何用戶公開。而 GNU 原則也決定了所有人對自由軟件的權利和義務——所有人可以自由地占有自由軟件,所有開發人員為自由軟件做出的成果必須與他人共享。
“我們的開源運動是典型的‘拿來主義,只進不出’,它又重新陷入封閉的商業軟件體系之中?!痹热缡歉嬖V《IT 時代周刊》。曾先后兩次參加 OSS 統一東北亞標準會議的賽迪集團高級工程師胡萬進博士對此頗有同感,他認為國內的 Linux 操作系統在開源方面確實對國際開源社區貢獻不足。
然而,國產操作系統只是在 Linux 內核基礎上進行的外層應用的開發,真正能夠稱得上自己知識產權的東西少之又少?;蛟S正是基于此,中國的 Linux 技術在封閉中與外界沒有交流,而在世界 Linux 技術格局顯得無足輕重。中國 Linux 的現狀是,在整個國際開源社區中僅有 3 個中國人對 Linux 有貢獻,而他們全都在美國。
中國 Linux 的死穴
隨著中國信息化進程的加快,Linux 操作系統和相關的軟硬件開發和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加大。據 IDG 統計,2003 年中國 Linux 市場容量已達到 3.6 億元,市場份額也從 2002 年的 2.8% 上升到 3.2%。
市場在進一步擴大,但中國的 Linux 產業依然擺脫不了開源運動涉及的法律問題,尤其是知識產權問題。其實,不管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當前 Linux 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法律風險。業界有專家的看法是:開放源碼不是沒有版權,而是其版權屬于 Linux 國際開源社區。
早在 2003 年 9 月,歐盟部長級會議已經通過了承認軟件專利的議案。專利問題不僅限于商業軟件,還存在于開放源碼。所以,袁萌認為,“我們經常提到‘自有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其實這些提法本身就值得研究?!?
中國政府投資的 Linux 操作系統最終形成了幾個相互各不兼容的產品。而且,政府還要用政府采購的辦法進行財政補貼,“重復開發”和產品的兼容性影響了中國“開源運動”的發展。
但在談及正在擬議中的 Linux 東亞標準時,袁萌認為,Linux 是一個開放的操作系統,作為軟件產業的基石,國際開源社區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企業、或者個人,國家不能用立法的形式對此加以干涉。
在采訪中,袁萌還告訴本刊記者,信產部建立了國家公共開發平臺實驗室,主要為解決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信息共享和新傳播問題。這個實驗室的建立,說白了就是為了開放 Linux 源代碼做準備。
信產部建立國家公共開發平臺實驗室,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運用政府力量,整合國內 Linux 廠商的開發資源,促進國內廠商和“開源社區”共同研究、開發、吸引更多的人使用這一實驗室的資源。政府也希望通過這一平臺,促進國內廠商真正地開放源代碼。國家公共開發平臺,對外采取會員制為企業提供可定制的個性化服務,使 Linux 產業的發展獲得技術支持。
胡萬進博士也告訴本刊記者,中國整個 Linux 產業去年收入只有 6600 萬元,整個產業“盤子”非常小,目前階段不會有多少利益可圖,開放源碼的意義在于把盤子做大做強。
另據記者掌握的國家公共開發平臺實驗室的有關文件顯示,成立的目的主要解決以下幾方面問題:解決國內不同廠商的兼容性問題;解決外設和 Linux 操作系統的接口問題;解決 Linux 的中文環境問題;解決桌面系統的商業化問題;解決 Linux 開發環境,降低 Linux 的開發難度;組織力量進入國際 Linux 核心社區;全面考慮 Linux 的安全問題。
打破封閉怪圈
開源技術是網絡時代的產物,它對傳統的軟件價值觀念、行銷、傳播、方式產生了震動和沖擊。Linux 是自由的,但是 Linux 的應用和服務是有價值的,不是靠產品賺錢,而是靠增值開發、繼承和支持服務來賺錢。
自由軟件游戲規則變了,同樣自由軟件的開發規則也應該轉變,更多的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正如袁萌所說,以“科學研究”的精神開放源代碼。在知識傳播上,讓整個產業“共享”,而不是個別的企業“壟斷”。
“開放源代碼”將讓整個 Linux 產業的廠商資源共享,把更好的資源應用于解決開發方面的問題上。讓那些富有創造性的程序員們,在開放的環境中開發軟件,不同技術可以同時存在、相互間促進發展。多種技術產品的存在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近年來,學術界一再強調中國要引進 Linux,一定要“原汁原味兒”地引進 Linux 技術,要堅定不移地開放源代碼,讓中國人的創造堅決地回饋給國際開源社區。而作為中國 Linux 學術帶頭人的袁萌當初去職中科紅旗總工程師的原因則是“不滿某些公司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用制作商業軟件的思路去做 Linux?!?
技術、GPL、社區和廠商結合在一起,組成 Linux 生命力之源。中國所有的開放源碼產品,完全仰賴于世界開放源碼社區的核心貢獻。中國 Linux 社區的規模與素質,還遠遠跟不上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更未能對世界作出貢獻。只有一個壯大的世界性的開放源碼社區才能夠帶來人才、產品創意與繁榮。
沒有廠商的積極參與和支持,Linux 社區不可能健康茁壯成長,他們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廠商必須糾正采用“版權軟件”思維來從事開放源碼軟件產品的錯誤。
據說,袁萌教授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范圍內極有可能出現 GPL 縮小為只限北美地區使用的情況。若果真如此,這或許跟國內 Linux 廠商在利用了國外開放源碼運動的成果以及外國 Linux 廠商開放的源代碼以后,封閉了自己所做的改動與改進、拒不開放源代碼有一定的關系。
“當前中國 Linux 運動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B2C’——‘回歸社區’( Back to Community ),社區就是一切,基于開放源碼的特點,廠商單打獨斗根本沒有辦法形成競爭力。社區,就是包括愛好者、教育、科研、團體、廠商和代表民眾利益的政府在內的一個整體?!痹冉淌跒橄萑肜Ь持械?Linux 開出如此藥方。他說:“中國的 Linux 廠商絕不能夠再繼續這種違法的、缺乏行業道德的、自私自利的、短視的、‘只取不予’的行為。否則,必然被世界 Linux 社區所唾棄?!?/TD>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