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Linux網絡技術的快速增長,硬件廠商大大加速對硬件產品對Linux的技術支持。使得Linux 支持的無線網卡的數量在過去的一兩年里增長顯著。一旦在計算機中安裝好了無線局域網卡,首先要做的就是安裝驅動來讓網卡工作。無線網卡實現了IEEE 802.11系列協議中的一種或多種的物理層(PHY)和媒質訪問控制子層(MAC)的功能,而驅動是用來控制無線網卡,向上提供與以太網一致的接口并提供其他一些無線局域網特定的管理接口的。對于不同廠商的不同網卡,還沒有一種統一的方法可以驅動所有的網卡。首先必須確保內核配置中啟動了無線局域網。如果沒有無線局域網支持,你應該重新配置、編譯內核來啟動"Wireless LAN (non-hamradio) Drivers and Wireless Extensions"。
目前,常見的無線網卡大多為PCMCIA、PCI和USB三種類型,筆者使用最多的是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接口的無線網卡。對于有些設備,配置無線連接非常簡單:只要在您使用的 Linux 發行版本,插入無線網卡,在設置過程中單擊鼠標,并輸入正確的聯網參數就可以了。通?;诶视?Lucent)芯片組的無線網卡的安裝比較簡單,筆者使用的Cisco Aironet Wireless 802.11b 在Mandrake 8.2 Linu安裝程序可以順利地找到設備驅動, 使用基于intersil PRISM2-based cards 芯片組的PCMCIA的無線網卡安裝就比較復雜了。需要一個第三方工具安裝。
目前經過www.Linux.org 認證的PCMCIA網卡有兩大類。使用基于朗訊(Lucent)芯片組的PCIMCIA無線網卡和使用基于intersil PRISM2-based cards 芯片組的PCMCIA的無線網卡見表-1。
Lucent chipset-based cards intersil PRISM2-based cards
Lucent Wavelan/IEEE and Orimoco Linksys(WPC11 v2.5)
Cabletron/Enterays RoarmAbout SMS(2632W)
Compaq(WL110、WL210、 WL215) Compaq(WL100、WL200)
Apple Airport Cisco Aironet Wireless 802.11b(340、350)
IBM High Rate Wireless LAN Dlink DWL-650
HP 802.11bWiewless LAN Nokia
DELL TrueMobile Intel PRO/Wireless 2100
3Com AirConnect SAMSUNG 11Mbps WLAN Card
LA4111 Spectrum24 Wireless LAN PC Card PROXIM LAN PC CARD HARMONY 80211B
NCR WaveLAN/IEEE Adapter
總的來說Linux下無線網卡的安裝順序一般是:
采取全部安裝方式安裝Linux發行版本,重新編譯內核,并除去任何對內核提供的 PCMCIA 驅動程序的部分。
了解網卡的規格并且下載并編譯相應的 PCMCIA-CS 庫和驅動程序
下載、編譯并安裝無線網卡必需的所有驅動程序。這一步驟對于有些網卡是可選的,而對于有些網卡是必須執行的。做與不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您所選的無線網卡。
修改和無線網卡的相關設定。從新啟動Linux系統和網絡。
設置無線網絡相關步驟如下:
?。?)用“iwconfig”命令來顯示無線網卡(eth0、eth1)的信息。在以下的步驟中,用ethX表示無線網卡的名稱。
?。?)設置無線網卡的操作模式為Managed:
?。wconfig ethX mode Managed
?。?)如果采用了WEP加密,需要設置WEP密碼:
?。wconfig ethX key password XXXXXX
對應40位和128位加密,password分別為6位和10位的十六進制數字。
?。?)設置SSID,其中ESSID為無線接入(A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ess Point)的SSID。
?。?iwconfig ethX essid ESSID
?。?)創建/etc/sysconfig/network/ifcfg-ethX配置文件,使得機器每次啟動時,無線網卡都會自動獲得IP地址。該文件內容如下:
BOOTPROTO=‘dhcp’
MTU=‘’
REMOTE_IPADDR=‘’
STARTMODE=‘onboot’
UNIQUE=‘’
?。?)啟動無線網卡:
?。fconfig ethX up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