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中如何配置軟件環境
配置測試環境是測試實施的一個重要階段,測試環境適合與否會嚴重影響測試結果的真實性和正確性。測試環境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硬件環境指測試必需的服務器、客戶端、網絡連接設備,以及打印機/掃描儀等輔助硬件設備所構成的環境;軟件環境指被測軟件運行時的操作系統、數據庫及其他應用軟件構成的環境。在實際測試中,軟件環境又可分為主測試環境和輔測試環境。主測試環境是測試軟件功能、安全可靠性、性能、易用性等大多數指標的主要環境。一般來說,配置主測試環境可遵循下列原則:
1.符合軟件運行的最低要求。測試環境首先要保證能支撐軟件正常運行。
2.選用比較普及的操作系統和軟件平臺。例如,一個軟件若聲稱支持“Windows9X/ME/NT Workstation/2000 professional”和“MS Office 97/2000/XP”,一般我們會采用如“Windows 2000professional MS Office 2000”的流行環境。 http://www.mscto.com
3.營造相對簡單、獨立的測試環境。除了操作系統,測試機上只安裝軟件運行和測試必需的軟件,以免不相關的軟件影響測試實施。
4.無毒的環境。利用有效的正版殺毒軟件檢測軟件環境,保證測試環境中沒有病毒。
輔測試環境常常用來滿足不同的測試需求或特殊測試項目:
兼容性測試:在滿足軟件運行要求的范圍內,可選擇一些典型的操作系統和常用應用軟件對其安裝卸載和主要功能進行驗證。
模擬真實環境測試:有些軟件,特別是面向大眾的商品化軟件,在測試時常常需要考察在真實環境中的表現。如測試殺毒軟件的掃描速度時,硬盤上布置的不同類型文件的比例要盡量接近真實環境,這樣測試出來的數據才有實際意義。
橫向對比測試:利用輔測試環境“克隆”出完全一致的測試環境,從而保證各個被測軟件平等對比。
5.配置測試環境
確定了適當的總體策略以后,就可以隨著被測試的功能和組件的不斷完善,逐步開始準備執行策略所需的工具和資源。盡快完成這個步驟,可以幫助測試團隊從一開始就具有這些資源。
這個步驟比較簡單。主要包括,安裝負載生成工具以及被測試的系統(統稱為性能測試環境),并且保證這個環境可以滿足工程需要。這個步驟中的協調工作包括:如果有一些設備以及其他資源,不在測試團隊或者性能測試員的掌握控制范圍之內,就需要向負責人和系統管理員提出請求,取得和(或者)配置這些設備和資源。
6. 清單
詢問的問題:
誰負責管理被測試應用軟件的性能測試環境?
誰負責管理負載生成工具或者環境?
誰負責配置和操作,用于監控被測試應用軟件的資源監管程序?
是否需要某些特殊權限才能夠生成某個特定數量的負載?
誰可以重新啟動被測試的應用軟件?
其他一些組件需要什么樣的特殊協調?
模擬多個用戶需要考慮哪些安全和認證問題?
還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協調,才可以使用用于記錄和(或者)監控的軟件?
提供的價值:
確保當測試團隊需要時,負載生成和性能測試環境已經準備妥當。
確保整個測試團隊的成員都知道,在需要性能測試環境支持的時候,應當找誰尋求幫助。
確保性能測試支持人員知道,他們需要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
完成的任務:
性能測試環境已經配置妥當,隨時可以開始測試。
負載生成環境已經配置妥當,隨時可以開始測試。
將提供支持的任務分配到具體個人。
確定某些特殊許可權限、進行高負載測試的具體時間等等。
需要協調的對象:
系統管理員
網絡支撐環境
數據庫管理員
底層結構支撐環境
上述支撐環境的管理員
開發團隊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