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已經過去了,一直在想去年我的測試水平到底有沒有提升,主要在哪些方面,而哪些方面提升不多,哪些事情做得不到位,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其實自己個人感覺做得比較多,但是很多事情也沒有升華下去,接下來就說說自己做的幾塊大的事情吧,也說下自己的思考和不足。
預計會寫如下幾篇(爭取一天一篇):
2011回顧之接口性能測試
2011回顧之持續集成最佳實踐
2011回顧之持續測試設計最優化
2011回顧之探索式測試實踐
2011回顧之公共組件的抽象
2011回顧之前端測試
接口性能測試
性能測試,這個領域我一直都不敢踏進,我怕我看不透,太表面了,而且一直有種畏懼的心理,很難說清楚。年初的時候,換了個新團隊,事情不是太多,就選了個接口性能測試的任務。由于自己做過接口測試,對接口的功能測試方面還是有些了解,做性能測試還是有一定后怕的。經過痛苦的過程,總算完成了一些基本的任務,自己還是提升比較多的,也寫了接口性能測試七步一殺的總結。
機器申請、環境搭建、性能測試方案設計、開發Client和數據準備、開發LoadRunner腳本、開發和運行測試場景、性能測試報告和線上跟蹤。
(1)機器申請:前提準備:我們已經知道了所需要的機器數量;另外就是要知道被測應用的服務器的線上硬件配置信息;另外就是數據庫的信息了。
(2)環境搭建:前提準備:拿到了性能測試機器后,根據性能測試的模型搭建環境,由于Client機器需要自己搭建,這里如果是使用接口性能測試模型,就需要自己安裝個Jboss
(3)性能測試方案設計:采集原始數據:根據本項目確定需要進行性能測試的所有接口,每個接口的總PV和其最大能接受的響應時間,線上機器數量和配置;計算期望TPS:根據性能測試模型計算出來每臺服務器每秒平均PV量和每臺服務器每秒高峰PV量;場景開發:根據被測接口的業務關系,進行性能場景的開發,對于接口測試,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單場景的接口性能測試(就是每個場景測試一個接口),另外一種是混合場景的接口性能測試(每個場景可以測試多個相關的接口;確定性能測試類型:根據性能測試和穩定性測試分別列出性能測試場景和相關數據。
后面的一些步驟都是比較基礎的,相信大家都容易比較理解。
性能測試團隊的XDJM幫助了我很多,傻瓜式的教我怎么配置、怎么使用LR、怎么寫性能報告。由于個人對性能測試實在了解不多,這里提出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1. 性能測試最關鍵的調試環節,是我最痛苦的過程,需要不停的調我的vuser和時間來跑,是否有更好的思路和規則來引導呢
2. 性能測試環境的自動化部署,也許各個公司的不一樣,負責環境的部署,確實需要一定實力,有時候甚至需要一點人品,我有時候就很痛苦,到底為啥呢
3. Client的發包框架可以更通用,由于測試的是Java接口,使用到了某個牛人開發的性能測試框架,和LR的結合還是比較不錯的,后續可以考慮Client的開發更加容易
4. 有時候真的需要耐心,性能測試比功能測試更需要耐心。因為功能測試發現bug比性能測試容易多了,不容易被迷惑;性能測試很容易耐心去不斷的調優和抓點,個人感覺需要一定的定力,我當時調試時就缺乏耐心了。
5. 性能測試的bug敏感度不亞于功能測試的bug敏感度,只是很難表現出來,因為性能測試向來需要較多時間,我就覺得自己這方面的敏感度不行,也許和經驗有關,經驗豐富的性能測試人員很容易找到可疑點,然后使用工具確認和定位。使用工具也是我的弱項,發揮不同工具的優缺點是性能測試人員的關鍵價值了。
由于自己在性能測試經驗相當不多,純屬于亂彈琴了,請大家包涵。下一遍介紹大家感興趣的持續集成最佳實踐。
原文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f812be0100zuq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