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Rational分析三層結構觀點
三層結構的簡單描述及優點 三層體系結構,即用戶層、應用層和 數據庫 服務器 。用戶層主要指用戶界面,它要求盡可能的簡單,使最終用戶不需要進行任何 培訓 就能方便地訪問信息;第二層就是應用服務器,也就是常說的 中間件 ,所有的應用系統、應用邏輯、控制
三層結構的簡單描述及優點
三層體系結構,即用戶層、應用層和
數據庫服務器。用戶層主要指用戶界面,它要求盡可能的簡單,使最終用戶不需要進行任何
培訓就能方便地訪問信息;第二層就是應用服務器,也就是常說的
中間件,所有的應用系統、應用邏輯、控制都在這一層,系統的復雜性也主要體現在應用層;最后的數據庫服務器存儲大量的數據信息和數據邏輯,所有與數據有關的
安全、完整性控制、數據的一致性、并發操作等都是在第三層完成。
采用J2EE的三(N)層結構的特點
1.能有效降低建設和維護成本,簡化管理
多層應用結構在各層次上的組件能單獨更新、替換或增加、拆除。因此,系統維護更方便,代價相對低得多。而且,因各組件互相獨立,更換組件就好比更換組合音響的一個部件,對系統其它部分并無影響,所以更新維護更加安全可靠。
客戶端采用瘦客戶機。因為,客戶機不必進行大量的計算或數據處理,它的硬件配置就不需要太高。
通過將業務邏輯集中到中間層,系統獲得了對業務邏輯的獨立性,即當用戶的
需求改變時,
開發人員可以迅速地在中間層(應用服務器)上更新業務邏輯,而無需將更新后的應用提交到眾多的PC終端系統上去,即客戶端無需任何改動(改動眾多的客戶端并不是件輕松的事)。
2.適應大規模和復雜的應用需求
如果說結構化方法使軟件開發從一門手工藝術走向科學的工程方法,組件技術則使
軟件工程從個體作坊走向大規模工業。雖然,結構化方法對中小型系統開發能夠行之有效,但對大型系統,結構化分析的結果往往是錯綜復雜的網狀結構,而不是結構清晰的層次結構。這也正是
面向對象方法學誕生的原因。組件技術能使復雜系統的設計變得簡單可行,具有良好的伸縮性。
三層或多層結構,可以將數據處理從客戶端轉移到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上。這樣,盡管客戶端與應用服務器之間可能存在著多個甚至數百個的連接,但是應用服務器與數據庫服務器之間的連接卻只有少數幾個,從而達到減少通信線路上傳遞的數據量的目標。這樣的功能分配提供了很強的系統可伸縮性,使得在用戶數量急劇增加時還能保持系統
性能的穩定。使用傳統的客戶機/服務器模式根本無法勝任上千個客戶機同時運行同時需要訪問數據庫的工作。即使在用戶數量很大的情況下,數據庫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負載,保持系統的快速的響應速度。
3.可適應不斷的變化和新的業務需求
任何應用系統實施的重點不在于需求確定以后能否實現這些需求,而是在系統實施后如何適應變化的需求。J2EE系統結構和組件式系統的開發和維護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按照新的需求,通過在不同系統層次上調度更新的組件或新加入的組件來調整舊的系統,以適應新的與不斷變化的要求。以往的系統只能靠專業維護人員或系統開發商的再次開發或修改原有系統,才能滿足新的需求,代價往往很大,無法保證時間上的要求。
4.訪問異構數據庫
多層結構的中間層即應用服務器能夠提供廣泛的異構數據庫訪問和復制能力。傳統的客戶機/服務器結構則需要在客戶端安裝許多訪問異構數據庫的驅動程序,而三層/多層結構只要在中間層有相應的驅動程序就可以訪問異構數據源。
5.能有效提高系統并發處理能力
傳統的一體化集中式系統或客戶服務器架構,在處理大信息量業務時,都可能形成瓶頸。而多層體系架構的組件式系統將界面、界面發布、業務應用邏輯及數據存儲分為多個層次分散管理,邏輯或物理地將它們分開,可減輕系統壓力,提高整體性能。并且中間層可以采取多機并行的方式,相互備份的方式,保證系統的高可用性。
一般情況下進行數據分析時,每次查詢可能涉及到大量的數據,往往需要較長的響應時間,特別在分布式數據環境下,響應時間有時長得令人難以忍受。三層(多)層結構提供了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的異步通信,使得客戶不必等待提交的分析處理結果而可以繼續執行其他處理任務。
6.能有效提高系統安全性
多層體系結構將數據與程序、數據控制與應用邏輯分層獨立管理,能更嚴格地控制信息訪問;信息傳遞中采用數據加密技術,可進一步減低信息失密的風險。應用服務器內建安全控制數據庫,實現應用服務器與數據服務器的雙重權限控制,對權限的劃分更準確、靈活、嚴格。新系統在信息訪問、傳遞和存儲三個環節上均有嚴格的安全措施。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