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端仿真這個概念經常出現,今天仔細想了一想終端仿真?我究竟如何表達才能讓別人明白呢?頓時無語!一個很簡單的概念感覺上很明白,可是真的是要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沉默了.....索性研究一下。
早期的計算機都是一臺主機獨立工作,所以當時沒有終端仿真的概念。而現在的計算機則可以模擬各種終端,怎么模擬呢?舉個例子
我們通過ssh等基于應用層的協議連接到遠程的大型服務器上,我們可以坐在自己的電腦前面輸入top,chmod.....等命令操作遠程的服務器,就好像我們真正登錄上到遠程的服務器一樣,這就叫做終端仿真。所以終端仿真就是模擬終端(UNIX/LINUX)的計算機。平時我都是用ssh就好似這樣
然而lr也支持此種功能,選擇Legacy-Terminal Emulation(RTE) 鏈接遠程服務器出現如下界面
選擇session type,寫入host name, ip,tpye,id 就可以鏈接到遠程服務器了,實現終端仿真
腳本中就會出現以下函數
TE_connect(
"comm-type = telnet;"
"host-name = 10.1.1.18;"
"telnet-port = 23;"
"terminal-id = 10.1.1.151;"
"set-window-size = true;"
"security-type = unsecured;"
"telnet-binary-mode = true;"
"terminal-type = linux;"
"terminal-model = vt100;"
, 60000);
我們可以修改comm-type 比如說ssh。
也已修改telnet-port等等
FTP: 21 SSH:22 TELNET:23 WEB:80
也許我們會提出疑問,lr這個功能有什么用處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對web網頁錄制腳本插入集合點、設置檢查點、設置事務、修改腳本、設置迭代次數等等,然后在cotroller的場景中運行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找到系統的瓶頸、衡量服務器的性能等等。而此處我們只不過把對web網頁錄制改為錄制登錄遠程服務器而已,腳本仍舊在controller場景中運行,目的同樣是衡量服務器的性能等等。簡單一點說就是我們錄制1次登錄linux,在場景中執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增加虛擬用戶數模擬多個用戶同時登錄服務器并進行相關操作。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