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工作是必需的嗎?(2)

發表于:2014-06-26來源:csdn作者:rickyqiuTX點擊數: 標簽:軟件測試
常常做的事情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看: 1. 做質量數據的統計和分析 收集的數據很多,常見的有: - 外網的bug情況,包括事故,及影響的程度 - 測試階段

  常常做的事情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看:

  1. 做質量數據的統計和分析

  收集的數據很多,常見的有:

  - 外網的bug情況,包括事故,及影響的程度

  - 測試階段的bug數量,分布(按系統,團隊,開發個人),嚴重程度,bug的類別等維度

  - bug的橫向跨團隊和系統的對比,縱向的和歷史情況對比

  - 版本發布的情況,代碼變更行數的情況

  從這些數據的收集中就能發現很多問題,比如問題集中在哪里,哪些模塊,哪些人,哪些類別等等,以及有沒有改善。

  2. 問題的追溯和對于開發的考核

  這個方面也許有一些爭議,但是我還是覺得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光靠觀念和自覺是不夠的,必需要有一定的反饋機制,就好比交規一定是配合著扣分和罰款等手段,否則記錄闖紅燈有什么意義呢?而且現實的來說,這些方法起到約束的作用,也是一種心理暗示,要做自己做的東西負責,也便于養成好的習慣。

  通常的考核指標涉及這些方面:

  - 編譯失敗次數的考核

  - 外網事故和bug的數量

  - 測試階段的bug,特別是基礎功能bug和嚴重bug

  粗略的列了這么多,其實可以有很多,比如配置文件改錯的情況,漏提測文件的次數等等。

  這里也許有很多的討論,但是讓我們看看一個實際的例子。下圖是某個系統的編譯失敗的情況,在11月份的時候提出要統計并公開(并無懲罰條款)編譯失敗的情況,包含到開發的團隊和個人等明顯,12月份開始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并穩定了。這個圖隱藏了一些細節,如果剔除其他因素只看開發代碼原因的編譯失敗則更明顯,特別是后面有懲罰機制之后,進一步下降。

  編譯失敗大幅的下降一方面是節省了大家的時間,另一方面其實也是提高了版本質量,想想如果有很多的編譯失敗,而且是到提交測試的階段,這樣的代碼質量能好嗎?是可能做過自測嗎? 有了這樣的機制,至少會更仔細一些。

  對于bug方面其實也是一樣,如果開發在乎(或者被迫在乎)外網bug或者被測試發現的bug數量,他寫代碼的時候一定會更仔細,也會做些簡單的自測,讓提測的質量更高,提高了整個研發系統的效率,同時也是提升了質量,因為quality must be built in。

  我個人的經驗,作為測試人員幾乎同時面對過兩個開發團隊,一個有上述的考核,一個沒有。表現出來的版本質量和對質量的關注完全不一樣,而且前者也并沒有出現開發和測試的對立,以及測試不敢提bug等負面的情況。

  3. 對于測試的考核

  除了對于開發的考核,同樣也有對于測試的考核,這樣也更加的公平。

  測試的考核通??紤]下面的指標:

  - 漏測:絕對數量或者漏測率

  - 版本的工作量和測試效率

  - 發布延期的情況

  如果測試有這樣的壓力,也需要不斷努力去發現更多的bug。

  說起考核,總有人覺得這不符合智力勞動的情況,或者互聯網的作風,其實不太理解為什么會這么覺得,放眼望去,有什么工作不被考核呢,sales要背quota,為什么軟件開發和測試不能對自己的工作的質量負責呢?當然,具體的指標如何去定才更合理那是另一個要去考慮的。

  換個角度來看,適當的壓力(不應該導致焦慮和扭曲的做法),其實是讓一個人表現最好的狀態。

  4. 推動開發的自測

  這個問題一向是個老大難問題。愿意自測的開發團隊你不用太多的推動,不愿意做的推動也很難,或者你無法判斷他有沒有做自測。而且這方面,通常取決于開發負責人的觀念和態度。

  如果是介于之間的,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

  - 統計測試階段的bug中,屬于開發可自測發現的比例。通過這個可以看有多少bug是不應該到測試階段的,以及橫行縱向的對比。當然這個標準要自己拿捏。

  - 給出一個自測的checklist。開發在提交前要完成這個list并正式的給出報告。這個方式我們曾經在一個項目中用過,效果不錯,基本功能都通過這個保證了,前提是開發負責人認可。

原文轉自:http://blog.csdn.net/superqa/article/details/21485737

国产97人人超碰caoprom_尤物国产在线一区手机播放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_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