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師需掌握的“終極技術”

發表于:2012-11-16來源:51CTO作者:李云點擊數: 標簽:軟件工程師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程序員鄒欣老師發的一條微博 — “不少大學同學都有一個想法:先做幾年技術,然后做管理;也有一些同學說:我技術不行,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程序員鄒欣老師發的一條微博 — “不少大學同學都有一個想法:先做幾年技術,然后做管理;也有一些同學說:我技術不行,希望直接找到一個管理的工作,就像PM那樣。請看 PM 需要什么樣的能力:(鏈接略去)”。在讀這條微博的前一部分內容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難道同學們以為做技術管理不需要很好的技術功底?剛好在此之前,我寫過《技術敏感度 — 基層技術管理者必備》一文,強調技術功底對于基層技術管理者的重要性。于是,我對該條微博評論了:“建議鄒老師建議他們好好地學一學技術,技術的精進一定會讓我們或多或少地貫通管理(掌握軟件開發的常識)。對于真要做管理的,建議他們在以后擺好心態 — 承認自己對技術的‘無知’,以及充分尊重技術人才并放權于他們”。之后,鄒欣老師幫同學們提了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 — “技術有很多,有些技術還會過時,你具體指哪些技術呢?”某種程度上,這問題可以理解為是問:“終極技術”是什么?

  在執筆本文時,我總覺得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查了一下,兩年前的確以《軟件開發,到底應當學什么?》為題寫過了一篇博文。不過,過去的兩年我又有了新的收獲,或許可以借此機會再梳理一下自己的認識,以便與大家分享。

  身處節奏很快的IT行業,軟件工程師一定希望自己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掌握“終極技術”,以便將來即使“長江后浪推前浪”仍能獲得競爭優勢。掌握“終極技術” 對于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深刻理解這一問題有助于我們在面對技術學習和技術選擇時不至于迷?;蛉嗽埔嘣?。我認為,掌握“終極技術”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能在工作中“???rdquo;(“哇,這問題其他哥們都搞不定,只有我能!”),也不是為了追趕“技術潮流”(“聽說Go語言以后能替代C/C++Java,我得趕快去學!”),而是為了高質高效地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和減少浪費(浪費可能包括奢華的青春和/或寶貴的社會資源)。

  實際上,我們一生都是在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二維坐標系上“畫線”。有的人一生都難以走出低質低效的困境(比如下圖中黑色曲線所代表的人),而有的人卻能進入高質高效的殿堂(比如下圖中紅色曲線所代表的人)。

  明白了掌握“終極技術”的意義,那“終極技術”究竟是什么?會是C/C++、Java、Objective-C或Go等編程語言嗎?當一個只精通C/C++ 編程語言的人加入到以Objective-C為編程語言的項目上時,顯然他必須重新學習編程語言。由此看來編程語言因為對不同的項目并不具備普適性,難以擁有“終極技術”之名。對于網上不少為編程語言而打口水仗的人,我真懷疑他們將編程語言當作是“終極技術”了。一旦知曉了“終極技術”的存在,你一定會發現,其實所謂的編程語言“優劣”跟本就不是業內的大問題。如果某種語言直接導致了項目的失敗,那該語言早就絕跡了;反過來,如果某種語言直接導致了項目的成功,那世界上估計也只會有這一種語言了。因此,選擇編程語言的重點不是考究其“優劣”,而是其適用性。過分計較編程語言的“優劣”其實是不成熟的一種表現。這類人還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 — 生怕落后,熱衷于學習新的編程語言。請別忘了,編程語言我們無論如何也學不全,即使真有人學全了,我也懷疑他所學的只是皮毛。

  “終極技術”又會是LinuxWindows這樣的操作系統平臺嗎?由于它們同樣不具普適性,所以不可能有“終極技術”之實。同樣地,.Net、ACE、QT等都不可能是“終極技術”。

  真正的“終極技術”一定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能讓我們將之運用于各種不同的軟件項目。正因如此,“終極技術”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軟件行業來說,真正掌握“終極技術”意味著:深刻地理解軟件(開發)的復雜性本質,并擁有有助于實現高質高效工作的行為(意識、工作習慣等)、能力(思維、業務、溝通)和方法(流程、工具、復用)。

  由于“終極技術”過于抽象,使得我們不得不通過一些問題來間接感知。比如:

  1)編程好習慣對于軟件產品的質量重要嗎?如果重要,如何讓團隊形成良好的編程習慣?哪些編程習慣算是好的?

  2)軟件質量的根本是什么?是設計,抑或測試?高質量的軟件對工程師的工作與生活又意味著什么?

  3)軟件架構師重要嗎?還是只是個虛職?如果重要,軟件架構師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4)在軟件行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CMM(軟件成熟度模型),其倡導用軟件過程的成熟度來度量組織的軟件開發能力。那為什么通過CMM最高級別認證的組織仍會開發出質量一塌糊涂的軟件?如果你身臨其中,能發現導致這種糟糕結果的關鍵因素嗎?

  5)軟件平臺與框架被廣泛地認為是高效開發高質軟件的方法,但為什么企業運用這一方法后,平臺與框架最終卻成了一個包袱?困境的表現是什么?什么因素造成了這種困境?有方法避免進入這種困境嗎?

  6)業內大量使用“最佳實踐”這一詞匯。真正存在最佳實踐嗎?為什么有的“最佳實踐”在組織中卻無效?

  7)……

  這些問題大多是開放性的,而且不少問題既涉及管理域,又涉及技術域。面對這些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其是否有標準答案(或許根本沒有標準答案),而在于我們是否為之痛苦過、思考過,并形成了自己的想法。要知道,這些想法就是我們在工作中面對選擇時用作決策的依據。如果從來沒有這類苦惱,很難想象我們真正掌握了“終極技術”。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問題只是基于我自己膚淺的認識所提出的,我相信讀者還有很多類似或其他的問題。

  如果將軟件(開發)的復雜性比喻為一頭大象,那么我們每一個人或許是正在摸象的又瞎又聾的人,我們窮一生通過“摸”的方式,在頭腦中構建“象”的模樣。這個比喻間接地告訴我們,“終極技術”并非是某種一成不變的內容,其中更涵蓋有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閱歷所總結出來的在高質高效工作道路上成功應對困境的方法和信念。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

国产97人人超碰caoprom_尤物国产在线一区手机播放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_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