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人員為什么被“小看”?
可能和上個問題有關,看到好多測試人員在抱怨工資比開發人員低。被開發人員鄙視,不被公司重視。我想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是學軟件測試專業的吧!?好點的是從培訓機構出來的,還有些是計算機專業開發知識不夠硬,轉做軟件測試的。還有一些是與計算機專業無關的也能來做軟件測試。
不得不說一般的測試工作伸縮性較大,如:功能測試,懂計算機的人員能做,不懂計算機的人員按裝測試用例也可進行。但你讓他開發個功能試試。不懂編程,肯定做不了。我只想學測試工作入門容易精通難,如果想做一個不被“小看”的測試人員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術。
如果,你但找出了bug而且提出現這個bug的原因以及告訴開發人員到哪個地方去修復它。我想你會得到開發人員的尊重。如果,你能發現一個深入系統發現一個系統潛在的bug。而你這個bug有可能會公司造成重在損失。由于你的發現挽回了這些損失,那我想你會得到上司的尊重。
測試人員的目標是白盒測試?
好多測試人員把做白盒測試看為測試人員的終極目標。認為做白盒的測試人員是最牛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常規的流程,一個開發人員需要了解需求,根據需求編寫某一功能代碼。那么白盒測試人員要對開發人員的功能代碼進行單元測試。那么他也需要了解這個功能需求,了解被測功能代碼,寫白盒測試用例,他還需要保證測試用例代碼的準確性,覆蓋率等等。這個過程的成本是很高的。
我不否認有Junit 、Qunit等測試框架可以提高測試效率。那么我們經過白盒測試的功能代碼是沒有問題的,就能保證整個系統沒有bug了。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們后續還要進行集成測試,接口測試、安全測試,這樣算下來測試成本要遠遠高于開發成本。對于測試團隊來說,不管是整體技術能力還是人員數量都要求很高。
對于一般公司的成本與收益來講,白盒測試由開發人員完成。因為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所開發的代碼。那么開發人員如何做好對自己功能代碼的單元測試?往下看
測試人員與開發人員的比例
相信這也是開發人員熱議的一個話題,最典型的就是拿微軟與谷歌來比較,微軟的測試人員與開發人員的比例是2:1 ,而谷歌測試人員與開發人員的比例為1:10 ;同樣是兩個牛X公司,為什么會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呢?我想不會有人會認為谷歌的測試人員比微軟的牛得多,谷歌一個測試人員可以干微軟二十個人的工作。
公司對測試人員的定位不同
微軟的測試員人叫“軟件測試開發工程師”,加上了“開發”二字,就不單單的測試黑盒那點事兒了。他們要做的事情兒很多。他們要設計測試計劃、開發測試自動化軟件、debug、調查研究問題。他們的測試工程師要與開發工程師一起,從產品定義(product definition)到產品開發(product development)再到產品維護(product servicing),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不斷貢獻各種建議、測試文檔以及測試數據。這么龐大的工作量,不是少數測試人員能夠勝任的。
http://www.cnblogs.com/fnng/archive/2011/09/06/2169206.html
那么谷歌呢?他們的測試人員又做些什么。在Google,質量并不等于測試。“質量不是被測試出來的”,他們將測試與開發融合,做為一個開發人員,你必須對保證自己的所做工作的質量。我的感覺有點“全民皆兵”,一個全民皆兵的民族只能被全部消滅,不可能被打到。一個“全民皆測”的軟件公司還有什么質量是保證不了的。當你上則所的時候,會發現墻上寫著“今天,你測了嗎?”哈哈!!
http://www.aqee.net/how-google-tests-software-part-three/
國內的測試國情
為什么國內與國外同樣都是測試人員,差距咋就那么大呢?這與我們國內的測試行業“國情”有關。微軟是做什么產品的,一個嚴重的bug對他們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當然微軟一開始也沒意識到測試的重要性,那都是在血和累的教訓中逐漸總結出來的。
反觀國內,有幾家公司是做微軟那種產品的,如果你們公司是給政府做項目的,因為某些單位做某些項目是為了讓“上面”撥款。其實,這某些單位用不用這個系統就另說了,只要上面檢查的時候有這個東西就成。你們懂的!!國內的大多數公司做的都是一些一般的項目,質量要求不高,營收入不高,能預算到測試的費用就更少了。所以,測試人員屬于配菜,不是主食。有測試人員大談后期維護成本可能存的風險。貪圖眼前利益的大有人在。淡定!國情!國情!
入測不深,思緒凌亂,不知所言。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