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04年7月16日,《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2004]20號)頒布實施。在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資監管體系一章中,明確指出“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增強投資風險意識,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資項目的風險管理機制,完善重大項目稽察制度。建立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制度,對政府投資項目進行全過程監管”。2008年11月7日,《中央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管理辦法(試行)》(發改投資[2008]2959號)頒布實施。在總則一章中,明確規定“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中央政府投資項目,應當在項目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或運營一定時間后,對項目進行后評價”。
隨著全國人大辦公與業務資源信息系統、金土工程等電子政務工程陸續通過國家發改委竣工驗收,一批金字頭國家重點電子政務工程將陸續開展后評價工作。然而,國內在信息系統工程領域后評價研究才剛剛開始,特別是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工作方面,還沒有一套適合國情、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的研究內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的。
本文概述了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工作的目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對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工作的實施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進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討,提出三級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并給出了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
二、項目后評價工作內容
2.1 目的與意義
項目后評價,按照傳統定義就是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項目建設完成并得到基本應用的基礎上,分別從宏觀、微觀的角度,對項目進行全面的技術經濟的分析、論證和評價,從而確定項目的實際投資經濟效果。從項目生命周期全過程的角度來看,項目后評價是對已建成并投入生產使用的建設項目,為了更好地進行項目管理和決策,采用合適的評價尺度,應用科學的評價理論和方法,對審批決策、建設實施和生產使用全過程進行總結評價,從而判斷項目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后評價不僅對項目有論證和評價作用,還包括監督、控制、總結經驗、反饋信息、提高未來項目投資管理水平等作用。
2.2 工作依據
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項目工作開展應依據項目整個實施過程中,從項目立項階段至項目竣工驗收階段的過程文檔,具體依據的文檔如下:
(1)項目前期文件,包括:
● 項目建議書(或項目申請報告);
●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 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項目評估報告;
● 以上報告相關批復文件。
(2)項目實施文件,包括:
● 初步設計文件;
● 開工報告;
● 招投標文件;
● 主要合同;
● 工程概算調整報告;
● 監理報告;
● 竣工驗收報告;
● 相關批復文件與資料。
(3)項目自我總結評價報告
(4)其他資料,包括:
● 項目運行和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 財務報表以及其他相關資料;
● 與項目有關的審計報告、稽查報告和統計資料等。
2.3 工作流程
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工作的實施一般包括以下五個步驟,如圖1所示:
(1)接受投資項目后評價任務的委托
明確投資項目后評價的任務和目的、委托單位具體負責人和項目單位負責后評價的人員名單和聯系方式等。
(2) 投資項目后評價的前期準備
此階段工作包括組建項目后評價專家、編制項目后評價的工作計劃并提出后評價需要的資料清單(即評價依據,由被評單位準備并提交)。
(3) 投資項目后評價的現場調研
現場調研是項目后評價的基礎和手段,其關鍵在于調研的策劃,即制訂完整的調研提綱,編制詳細且容易操作的調查問卷。
(4) 投資項目后評價報告的編寫
根據調研結果,編制項目后評價報告。
(5) 投資項目后評價報告的上報
針對后評價初稿征求項目單位意見,完成修改后報送委托單位,并接受后評價報告評審。
圖1:后評價工作實施流程
三、項目后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針對電子政務項目的具體特點,結合其它研究領域的后評價工作經驗和案例,提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項目后評價指標體系,并給出了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
3.1 指標體系
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一級指標包括:項目目標后評價、實施后評價、效益后評價、影響后評價和持續性后評價,通常的評價體系架構如圖2所示。
圖2 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一級指標
對以上一級評價指標逐一分解,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指標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電子政務項目后評價指標框架
以上三級后評價體系中,一、二級評價指標對于所有的電子政務項目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而三級指標在實際的后評價中,需要根據項目的不同而做相應的調整。
3.2 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為有效規避評價專家主觀性判斷帶來的影響,選擇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層次分析法)來確定三級指標體系的權重。
(1)將三級評價指標體系轉化成層次結構模型
層次結構模型構建過程中的對應關系分別是:總體評價對應“決策目標”,一級、二級指標均對應“中間層要素”,三級指標對應“備選方案”,依此建立相應的樹狀層次結構模型。
(2)根據同一級指標間兩兩重要性比較結果,構建判斷矩陣
(3)邀請評價專家分別構建判斷矩陣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