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環境下的軟件測試[1] 軟件測試
隨著軟件工程技術的發展,軟件設計規模的增大,軟件測試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軟件測試技術的研究領域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具體的開發環境下開發的特定領域的軟件系統應采用怎樣的測試方法對其進行全面的、完整的測試,仍沒有具體的標準可以遵循。
網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管理信息系統(MIS)向客戶機/服務器(Client/Server或C/S)或B/C(Browser/Server)加SQL Server(或Sybase、Oracle)模式發展。開發工具也大多不再是面向過程的語言,而是使用諸如PB(Power Builder)的Script等具有面向對象特征的腳本語言。開發環境的改變及應用的日趨復雜使MIS的開發方法也正在從傳統的結構化方法向面向對象的方法轉變。因此,對基于PB等環境下的軟件測試技術及方法的研究,不僅具有方法論上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使用價值。
1.PB軟件的特點
利用PB開發中大型的MIS應用系統,一般采用三層C/S的體系結構.在這種結構下,系統可分為兩部分,即后臺數據庫部分和前臺應用程序部分,后臺采用非面向對象的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RDBMS(如SQL Server等)實現對應用數據的組織,安全性、完整性維護,以及存取控制;前臺應用程序部分利用PB提供的可視化編程技術實現用戶的各種需求。其特點表現在,利用PB提供的窗口、菜單及數據窗口等對象很方便地實現友好的用戶界面,系統的各種功能以窗口對象為主線,利用PB 提供的Script語言,通過對窗口的各控件的事件描述來實現。與傳統的面向過程的語言相比較,PB支持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其用戶界面的元素都是對象,所以都有屬性、事件和方法,具有繼承、封裝和重用等面向對象的特性。
2.測試目標
無論傳統的系統,還是基于PB的C/S系統,測試的目標都是確保所開發軟件的功能符合用戶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確保系統達到需求功能的說明;
(2)確保系統滿足性能需求;
(3)強度測試確認程序能夠處理要求的負載;
(4)確保系統在要求的硬件和軟件平臺上工作正常。
3.測試方法
原則上講,可以將軟件測試方法分為兩大類,即靜態測試和動態測試。靜態測試是對被測程序進行特性分析的一些方法的總稱,這種方法的主要特性是不利用計算機運行被測試的程序,而是采用其他手段達到檢測的目的。動態測試是實際運行被測程序,輸入相應的測試用例,判定執行結果是否符合要求,從而檢驗程序的正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動態測試的兩種主要的方法是黑盒測試和白盒測試。
4.測試過程
測試雖然是軟件生存周期的一個獨立階段,但測試工作卻滲透到從分析、設計直到編程的各個階段中,如測試計劃的編寫從分析和設計階段就開始了,而具體的測試工作隨編程工作的不斷深入也在進行中。在實際工作中,測試環節可分為明顯的、同等重要的三個階段:即單元測試、集成測試(又稱構件測試)和系統測試。測試工作中的第四個階段是驗收測試階段,驗收測試無論在規模上或性質上都和系統測試很相似,它們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內部的,而后者則是受“客戶”控制的。
(1)單元測試
軟件單元定義了一個軟件很底層的塊,用PB開發的客戶機/服務器的軟件系統中,一個窗口、函數、菜單、報表或一個存儲過程都可以作為一個單元進行測試。單元測試是測試的第一步。
1)人員安排:對于一個完整的軟件單元,沒有人比它的開發者更熟悉它,因此,開發者自己對其進行測試是最合適的。
2)單元測試計劃:測試計劃必須在單元測試之前被設計和記錄好。大量的文檔說明必須足夠詳細,以備當單元開發者調離、提升或其他原因離開其崗位時,其他人員也能對相應的單元進行測試。此外,在集成測試和系統測試階段,清晰、詳細、易于理解的單元測試文檔對于測試者也將發揮巨大作用。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