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觀中國軟件測試業的尷尬[2] 軟件測試
這就是自動測試的尷尬:
一方面,在低成本運作模式下,時間、人力、物力非常有限,研發人手都緊張,哪有資源來開發自動框架?
另一方面,則是對測試目的的認知問題:是以找bug為主?還是以驗證功能為主?自動測試可代替人力做很多重復性的驗證工作,卻不能找到太多bug。而很多情況下對測試工作的認可,就如同對殺毒軟件的認可一樣:光掃描到系統正常不好,非要殺出個病毒來才覺得它有效。否則,就會想:為什么要花高代價去做業績有限的活?
XX研究院在2000年被拆分到各事業部,測試中心也隨之分解為若干小組,對應到各研發部門的各研發組。分解以后,大公司小作坊式的管理方式更為突出,由于沒有了測試中心的統一管理指導、協調調度,導致測試方法和測試理念也一度原地踏步停滯不前,仍以黑盒、手動為測試主導。業內頗有影響的XX公司都是如此,何況小的"國軟"企業呢?
四、公司地位的尷尬
一人之見:“國軟”企業對測試的重視僅停留在口頭上。
一方面,很多單位都賦予測試很大的約束性權力,測試中心曾一度以品質保證,過程管理,ISO、CMM多種角色出現,看似約束權力很大,實質上都是虛的。這也正是導致研發和測試形成對立觀念的原因之一。研發人員雖然面對著黑紙白字紅印章的條條款款口口稱是,心里卻罵著“拿著雞毛當令箭”。內心不服,權力有時也就成了形同虛設,很多被對策掉了。而同時,測試方面若有過多的溝通,又容易被管理者理解為妥協。
測試人員待遇較低,且很容易成為重大獎勵性政策的忽略對象,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從側面真實反映了公司對待測試的重視程度。第二任XX研究院院長XXX先生曾說過一句話,“好的軟件是寫出來的,不是測出來的”。最初,我曾駁斥過,但后來論證這句話確實是正確的。這其實也暗示了“國軟”測試人員的尷尬命運,即潛意識里,已成為研發的附庸。
很多“國軟”企業的測試,離完全自動化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所以,只要企業還在開發產品,那么就需要有手動測試,也離不開手動測試。雖然成為一名高級的手動測試專家并非易事,但面對尷尬也是無可奈何。要么自己多用些心,要么退步抽身早。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