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業——輕方法與滿意質量相比較[2]

發表于:2010-03-05來源:作者:點擊數: 標簽:質量行業
IT行業——輕方法與滿意 質量 相比較[2] 軟件測試 與此同時,重方法的倡導者爭辯說,如果一個 缺陷 在 開發 階段就被發現,那么就不應當責備引入該缺陷的個人,而應重新檢查允許該缺陷發生的過程本身。但此處又有一個基本假設,也就是說,我們值得投入資源在

  IT行業——輕方法與滿意質量相比較[2]    軟件測試 

   與此同時,重方法的倡導者爭辯說,如果一個缺陷開發階段就被發現,那么就不應當責備引入該缺陷的個人,而應重新檢查允許該缺陷發生的過程本身。但此處又有一個基本假設,也就是說,我們值得投入資源在鑒別一個過程中潛在缺陷的唯一理由是我們希望再次使用同樣的過程——因為我們的下一個項目將會與上一個項目足夠相似,很自然就應使用同樣的過程。但是現在事物變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完全不能保證第N+1個項目會與第N個項目有任何相似之處。因此,昨天的過程可能不得不為了明天的需求而發生實質性變化,換言之,也許只有投資于過程中的重要缺陷才是值得的,因為一些細節僅針對某個特定項目才有意義。

  當然,仍然有一些環境需要我們繼續依賴于舊的、基本的軟件工程原理,在這些環境中重方法被證實依然正確。但是我們應當捫心自問,隱藏在這些原理背后的前提假定是否依然合理。對于許多今天的項目而言,一些根本性的前提假定需要加以改變,而輕方法將是具有最優性能價格比的方法。

  可以看出,輕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試圖在項目范圍、成本、時間和質量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其關鍵是在足夠的管理可見度、足夠的靈活性和足夠快的開發速度以完成工作之間找到這種平衡,必須嚴格審查你想要對項目加入或刪除的控制手段的價值何在。盡管我們可以將某個公布于眾的開發方法作為基礎進行裁剪,但必須深入理解你要執行的每個步驟的理由,尤其在項目的初始規劃階段,就應明確定義開發方法,確保項目團隊成員的參與和認可,并以滿足項目的商業需求為目標。 三、滿意質量框架

  滿意質量(Good Enough Quality,簡記為GEQ)是與“輕”方法相呼應的新思路,同時也是一個存在很大爭議和誤解較深的概念,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理論基礎正在不斷走向成熟,本節對其進行深入探討。

  滿意質量的提法最初主要源自軟件項目的直接參與人員,而不是那些制定軟件過程或提供咨詢的人士,在軟件工程學術界則更是缺乏相關研究。這種情況導致了相關概念的濫用,滿意質量常被用來為軟件中明顯存在的缺陷做辯解,甚至有人認為軟件供應商在軟件產品中保留錯蟲是一種蓄意行為甚至是聰明的策略,這無疑造成了很大誤解。

  為此,著名的軟件工程專家James Bach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對滿意質量的原則進行了系統化定義,提出了滿意質量框架,澄清了許多模糊認識。

  滿意質量框架基于以下假定:

  1) 軟件開發被迫面對一個充滿復

  2) 雜性、未知、限制、錯誤和不3) 完美的世界;

  3) 截止目前人員是軟件項目中最易變和最重要的元素;

  4) 任何事情都帶來成本,

  5) 而我們所想要的總是超過我們能夠支付的;

  6) 質量在本質上是有條件的和主觀的;

  7) 為了在軟件方面達到完美,

  8) 我們不得不解決許多困難問題、達成許多折衷和解決相互沖突的價值,

  9) 完美不會很容易或機械性地實現;

  10) 軟件工程方法僅在其設計范圍和假定前提下有用。

  基于上述假定,滿意質量定義如下:

  (1)可帶來足夠的利益;

  (2)不存在致命性問題;

  (3)所帶來的利益超過問題所造成的損失;

  (4)在當前條件下綜合考慮所有因素后,進一步的改進所帶來的損害大于其帶來的幫助。

  同時,提供了一個用于評估GEQ的框架,該框架包括四個GEQ元素和六個GEQ視角,它們構成了一個提示問題集,可用來幫助相互溝通,或者幫助進行產品開發、產品改進、實現更好的實踐活動等。例如,當某人說“滿意未必是滿意”時,就可以利用受益人和關鍵目的兩個視角來理解該悖論的真實含義并予以討論,可以應對“對你而言的滿意對我卻未必”,或者“相對生存目的而言的滿意在以成功為目標時卻未必”,這樣問題就轉換成誰的價值起作用或哪個目標是真正要實現的,進而探討可行解決方法。以下是GEQ框架的概要描述: GEQ元素(factor)

  這里給出的四個元素是以GEQ定義為基礎擴展而得到,并非嚴格的公式。這些元素被設計用來提醒那些忙碌的、超負荷工作的軟件人士在評估軟件產品質量時應思考的問題。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

国产97人人超碰caoprom_尤物国产在线一区手机播放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_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