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測試之軟件測試業務流程管理(BPM)成功關鍵因素 軟件測試工具
關鍵字:業務流程管理 BPM
在2008年8月AIIM針對超過三百家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87%的受訪企業同意BPM能否成功,與是否已制訂明確的各個業務流程的歸屬(ownership),有極顯著的關系。但該調查亦顯示57%的企業尚未有專責單位負責規劃BPM,有專責主管(CPO,Chief Process Officer)的企業只有10%。
與BPM相比,SOA的技術味兒確實濃得許多,但這不代表企業將BPM當作一個IT項目推行,而預算給IT執行即可,若沒有明確定出各業務流程的歸屬問題,欲發揮BPM顯著而持續性的效益,只怕是緣木求魚。
其實,國外一堆分享BPM成功經驗的文章,都不約而同的指出,BPM能成功的關鍵因素,從來不是技術。
國內企業對BPM的認知,與國外企業仍有一段落差,BPM廠商為努力擺脫“BPM等于Workflow”的包袱,會提出一些技術門坎,突顯傳統Workflow與披著BPM外衣的Workflow之別。歐美市場則因已過這個階段,不需特意突顯這些技術層面的差異。
從企業管理導入的觀點,BPM的推動有點類似BSC,BSC的精髓是策略管理與實施,這意味著,企業若僅是以導入信息系統的角度推動BSC,掛在BSC最上面幾層的企業營運策略與業務目標,萬年不變,那BSC就成了單純的考核工具、甚至工時系統而已。
也就是說,在一開始的項目推動態度與方式不對,雖然不至于導致該項目的成效為零,但與理想值的差距相比,確實有著一段不小的距離。BPM項目也是如此,若企業是以導入信息系統的角度來導入BPMS,那你得到的只是一個電子化流程系統,而非商業流程管理系統。
對業務流程而言,BPM是工具而非答案,因為流程電子化不等于流程合理化、或可管理的業務流程。
讓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廚師想烹飪出一流的料理,確實可邀請一流的廚房裝修師傅,將老舊廚房裝修為現代化的科技廚房,但要端出一流料理,需要的還是廚師的好手藝,而不是裝修師傅的裝修能力。裝修師傅能提供的是,打造可加速廚師作業效率與效能的工作環境一樣的道理,企業愈發揮BPM強調的“最佳化業務流程”,重點在于,每個“部門主管”(廚師)都清楚了解,自己之于各業務流程的關聯性(好手藝),而非導入BPM(科技廚房)即可。
那么,怎么讓每個部門主管都清楚了解自己與各個業務流程的關聯性?
首先,必須先確切的掌握各個業務流程的關聯性。
在這個邏輯下,我認為,BPM顧問之于企業,在于外部顧問在累積與輔導多家不同企業的經驗后,可以旁觀者清的邏輯化思考,提出一些企業因太過習以為常,而不覺有異的問題。
畢竟,要比對企業各個業務流程的掌握深度,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專注于單一企業內狀況的主管絕對比外部顧問有深度。
但對那些想“最佳化業務流程”的企業來說,只要各部門主管愿意以開放的心胸,接受新的視野角度,并以本身對業務流程的理解,過濾與內化外部顧問的建議,不僅可發揮BPM的效益,說不定還能“事半功倍”。
除了要有開放的心胸,業務主管是否有時間與意愿推動BPM項目也很重要,,左右業務主管是否有時間與意愿的關鍵是,就是歸屬(ownership)這件事情。當企業已明確制定各業務流程歸屬于哪些部門主管負責,業務主管才會調整工作的priority來與之匹配。
若是歸屬(ownership)不清、或部門主管誤認該業務是別人(IT)的責任,多半不會額外花時間探討問題所在,以及思考可能的應對之道。
其次,就算有外部BPM顧問提供意見,如企業目前的現狀(as-is)與預期的未來(to-be)等,相關主管多不會主動思考“How to do”,因為,“How”代表的是變動,變動又總是跟隨著未知的風險,因此,部門主管多會選擇“不要自行承擔風險”。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