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專門化的程度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工人們逐漸開始只生產產品的小部件,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涉足到整個產品生產的所有環節。
早在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編寫《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的時候,大頭針的制造的分工已經細化到需要18位不同專長的專家參與的地步了。亞當斯密在書中提到:“一個人負責把金屬絲抽出來,第二個人負責把它弄直,第三個人負責剪斷,第四個人負責把它對準準備好的頭部,第五個負責連接起來…”
這樣的專門化趨勢不光一直持續到今天,而且還有加速的趨勢。在最近刊登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的《高度專門化的時代》一文中提到:“隨著信息交流技術的發展,知識型工作能夠輕易地被分割成越來越小的模塊。
《高度專門化的時代》談到了多種的公司和商業模式。文中特別提到了一個叫TopCoder的網站,這個網站可以幫助公司在網站上發布外包項目。然后,這些項目將通過投標的方法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來完成。一個項目有可能由一位來自美國的設計師、一位來自基輔的分析師、一位來自班加羅爾的架構師和一位來自北京的程序員共同完成。
這些專家并不像一個團隊一樣地工作,他們每個人只負責自己專長的一部份。這樣的合作方式就好像工廠中工人的流水線作業一樣。
有趣的是,當我們把敏捷開發和當前勢不可擋的高度專門化潮流做對比的時候,我們發現敏捷流程中并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通才,但是我們希望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擁有團隊精神。來自高度專門化的流水線作業方式是我們不希望在敏捷實踐中看到的。
那么接下來到底會怎樣呢?敏捷會在這個歷時300年的潮流中顯得另類嗎?也許吧。但也或許越來越多的團隊會逆著高度專門化的潮流前行,踏上敏捷之路。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