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邊界值分析法:確定邊界情況(剛好等于、稍小于和稍大于和剛剛大于等價類邊界值),針對我們的系統在測試過程中主要輸入一些合法數據/非法數據,主要在邊界值附近選取。
7、壓力測試:輸入10條記錄運行各個功能,輸入30條記錄運行,輸入50條記錄運行進行測試。
8、等價劃分:將所有可能的輸入數據(有效的和無效的)劃分成若干個等價類。
9、錯誤推測:主要是根據測試經驗和直覺,參照以往的軟件系統出現錯誤之處。
10、效率:完成預定的功能,系統的運行時間(主要是針對數據庫而言)。
11、可理解(操作)性:理解和使用該系統的難易程度(界面友好性)。
12、可移植性:在不同操作系統及硬件配置情況下的運行性。
13、回歸測試:按照測試用例將所有的測試點測試完畢,測試中發現的問題開發人員 已經解決,進行下一輪的測試。
14、比較測試:將已經發版的類似產品或原有的老產品與測試的產品同時運行比較,或與已往的測試結果比較 。
說明:針對不同的測試類型和測試階段,測試用例編寫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1、其中第1、2、6、8、9、13項為模塊(組件、控件)測試、組合(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都涉及并重點測試的方面。
原文轉自:http://www.jianshu.com/p/cb923df22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