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測試是將已經分別通過測試的單元按設計要求組合起來再進行測試,以檢查這些單元接口是否存在問題。
系統測試一般由若干個不同測試組成,目的是充分運行系統,驗證系統各部件能否正常工作并完成所賦予的任務。
2.集成測試前的準備
測試計劃(在系統設計階段開始制定)
測試內容
3.集成模式
測試方法(非漸增式測試模式、漸增式測試模式)
4.集成測試的模式
非漸增式測試模式,如大棒式;
漸增式測試模式;
5.兩種模式的優缺點:
工作量(漸增式工作量較大,編碼多)
錯誤診斷(漸增式發現錯誤早,好診斷)
漸增式測試更徹底
漸增式需要較多的機器時間
使用非漸增式可進行并行測試
6.集成方法
自頂向下
自底向上
混和模式
大棒和三明治
兩種輔助模塊
驅動模塊
樁模塊
7.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集成方法
自頂向下法
從主控模塊開始,沿著軟件的控制層次向下移動,逐漸把各個模塊結合起來。
優缺點
不需要測試驅動
能早期發現上層模塊的接口錯誤
需要樁模塊
底層模塊中錯誤發現較晚
早期不能重分發揮人力。
自底向上法
自底部向上測試從“原子”模塊開始集成以進行測試
混合策略
對軟件結構中較上曾使用“自頂向下”法,對軟件結構中較下層使用“自底向上”法
8.大棒與三明治集成方法
大棒集成方法
先對每個子模塊進行測試,然后將所有模塊全部集成起來一次性進行集成測試。
三明治集成方法
9.集成測試中的功能測試區分于單元測試中的功能測試;單元測試中功能測試目的是保證所測試的每個獨立模塊在功能上市正確的,主要從輸入條件和輸出結果進行判斷。
集成測試前后的功能測試,不僅考慮模塊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考慮系統應用環境,其衡量標準是實現產品規格說明書上所要求的內容。
10.功能測試的目的和方法
功能測試的目標是滿足用戶功能的需求。
功能測試的方法
等價類劃分法
邊界值分析法
錯誤推測法
因果圖法
組合分析法
組合分析法是一種基于每對參數組合的測試技術,考慮參數之間的影響是主要的錯誤來源,大多數的錯誤起源于簡單的參數組合。
組合分析法優點是:實現的成本底,維護成本底,易于自動化。
11.系統測試
系統測試是在集成測試之后,與計算機硬件、和某些支持軟件、數據和人員等系統元素結合起來,在實際運行環境下對計算機系統進行嚴格的測試,來發現軟件的潛在問題,保證系統的運行。
系統測試區別于功能測試。
功能測試主要是驗證軟件功能的實現情況,不考慮各種環境以及非功能問題。
12.系統測試的內容
也稱強度測試、負載測試。壓力測試時模擬實際應用的軟件環境及用戶使用過程的負荷,長時間或超大負荷地運行測試軟件,來測試被測系統的性能、可靠性、穩定性等。
容量測試
預先分析出反映軟件系統應用特長的某項指標的極限量。
通過測試確定系統運行時的性能表現,如得到運行速度、響應時間、占有系統資源等方面的系統數據。
檢查系統對非法侵入的防范能力。安全測試期間人員假扮非法入侵者,采用各種辦法試圖突破防線。
容錯測試
主要檢查系統的容錯能力。當系統出錯時,能否在指定時間間隔內修正錯誤并重新啟動系統。
12.1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系統非正常承載能力的測試;
壓力估算——可選實際峰值的1.5-2倍;
測試環境的準備;
問題分析;
累積效應;
12.2容量測試
容量測試——對預先期望系統特性極限指標測試。系統在極限值狀態下能保持主要功能正常。
容量測試完成的標準是:所計劃的測試已經全部執行,而且達到或超出指定的系統限制是沒有出現故障。
12.3性能測試
性能測試——真實系統中真實可靠地測試系統的性能。
12.4三種測試的比較
壓力測試重點在于發現系統功能性不易發現的錯誤;
容量測試著重于系統是否達到預計的目標;
性能測試著重于在苛刻環境中衡量資源的使用,診斷系統效率低和系統故障的原因。
12.5安全性測試
兩種級別的安全性:
應用程序級別的安全性;
系統級別的安全性;
測試目標
測試范圍
完成標準
12.6可靠性測試
可靠性是產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測試的三要素:
規定時間
規定的環境條件
規定的功能
12.7容錯測試
容錯測試是檢查軟件在異常條件下自身是否具有防護性的措施或某種災難恢復的手段和能力。
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否修正錯誤并更新或啟動系統。
13.回歸測試
原文轉自:http://www.anti-gravitydesign.com